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教育 >高考政策 >正文

      北京:2020年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網上報考

      更新:2020年07月11日 14:56 大學路
      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北京:2020年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網上報考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北京:2020年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網上報考

        2020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以下簡稱“合格性考試”)定于2020年1月5日至1月7日進行,全市統一開考九個學科: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

        具有本市戶籍或本市學籍的2019級、2019級普通高中在校學生(現高二、高三年級)、職技類學校在校學生以及社會類考生均可參加合格性考試,考生可報考九個學科中未合格的科目,已合格的科目不得再次報考。

        語文、數學、英語每門科目合格性考試時間120分鐘,卷面滿分100分;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每門科目合格性考試時間90分鐘,卷面滿分100分。

        合格性考試成績以“合格/不合格”呈現。卷面成績60分(含)以上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當次考試不合格,可參加以后學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試,全市不單獨組織補考。

        參加原高中會考有部分科目未通過的高三學生及往屆生,報考合格性考試后,原取得C及以上成績的科目認定為“合格”,原取得D成績的科目認定為“不合格”,不再以A、B、C、D等級呈現。

        自2020年高考改革后,參加統一高考,語文、數學、外語成績達到60分者,認定相應科目合格性考試成績合格。

        外省市轉入我市的高中學生,可持轉出省份省級教育考試機構出具的考試成績證明申請相應科目成績合格認定。

        普通高中在校學生參加合格性考試13門科目全部達到合格水平后,頒發“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合格證”。普通高中結業離校2年內的學生參加合格性考試全科合格后,補發“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合格證”。“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合格證”是普通高中學生取得“北京市普通高中畢業證書”的必要前提。

        職技類或社會類考生參加全市統一組織的9門合格性考試達到合格水平后,頒發“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合格證(職技類)”或“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合格證(社會類)”。合格性考試全市統考9門科目達到合格水平是高中同等學力認定的主要依據。

        考生所有合格性考試科目成績提供給招生高校使用,合格性考試合格是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相應科目的報考前提。

        此前已參加過合格性考試的考生無需再次注冊,可使用證件號和原密碼登錄報考;

        北京市職技類學校統一組織參加合格性考試的,其在校學生首次參加合格性考試的,無需自行注冊,可使用證件號和初始密碼登錄報考;

        北京市職技類學校不統一組織參加合格性考試的,其在校學生首次參加合格性考試的,可自行注冊為職技考生,注冊區須選擇學校所在區,注冊成功后登錄報考,報考后須按注冊區考試中心規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現場確認,逾期未確認的報考無效;

        首次參加合格性考試的北京市戶籍社會人員,可自行注冊為社會考生,注冊區須選擇戶籍所在區,注冊成功后登錄報考,報考后須按注冊區考試中心規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現場確認,逾期未確認的報考無效。

        合格性考試不向考生收取考試費用。

        本次合格性考試成績于2020年2月中旬發布,北京教育考試院網站提供合格性考試成績查詢。

        點擊進入網上報考(2019年11月8日上午9點開放)

      大學路小編推薦:

      北京:關于做好2019年第二次高職擴招專項考試招生工作的通知

      北京:外省回京高考考生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認證

      北京高考改革后,哪些考生更容易得高分

      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帶來的北京:2020年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網上報考,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北京:2020年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網上報考”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