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教育資訊 >正文

      上海高考新政策,學生要如何選科?

      更新:2020年04月11日 19:26 大學路
      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上海高考新政策,學生要如何選科?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上海高考新政策,學生要如何選科?

      背景:上海高考改革方案 3+3模式+不分文理+外語可考兩次

      ①不分文理

      ②外語有兩次考試機會

      ③除語數外再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門中選考3門,選考5月考試

      ④語數外每門150分;選考科目分等級打分,每門最高70分,最低40分,總分660分

      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區別

      ⑥2014級高一開始實施。

      上海高考制度改革方案規定,2020年高考采取“3+3”模式,其中自選科目考生需要“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們中選考3門”。那么在新高考制度下,加試科目該如何選擇呢?在選擇的時候,學科如何組合才更有助于未來專業的選擇呢?同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20種組合的文理特性

      首先,上海新高考6選3一共有20種組合,如下圖:

      上圖是上海六門科目選課的概念圖,一共有20種組合,在上圖中,我們將傳統的三門理科標記為藍色,傳統的文科標記為紅色。

      每一個選課結果都能形成一個三角形,通過三角形里紅藍顏色的對比,能看出你的選課是偏文還是偏理,比如:

      般是三理純理,三文純文,兩文一理偏文,兩理一文偏理,不過,這里有兩個特殊情況:

      我們看到,當出現歷史+化學+生物以及物理+政治+地理時,明明是二理一文,顏色卻是紅色多,明明是二文一理,顏色卻是藍色多。

      自選科目學科組合建議及選專業受限比例

      備注

      1.數值越高,在選專業受限制越大。

      2.不建議如下組合

      歷史+地理+政治 64.4%專業受限

      歷史+地理+生物 52.4%專業受限

      強力推薦:物理

      深度解讀

      深度解讀:是不是+3必須選物理?

      解析:未必

      1.對于物理是優勢學科的學員來說物理必選,否則不建議選擇物理。

      2.對于已經明確學校或者專業的學員來說,建議根據你所報考的學校或者專業選擇優勢組合。

      深度解讀:那么作為高一或者初中生怎么考慮自己的選科?

      解析:

      1.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記憶擅長、理性推理,自己選擇哪些學科,成績更有優勢;

      2.考慮高校專業錄取的要求,比如學政治、歷史、生物三科, 能否報考政法、財經、農林、醫學專業?

      3.相對來說二理一文、二文一理比較好,報考路子寬些。

      深度解讀:文理科選擇的五個誤區

      誤區1: 學習好的報理科,笨的人才學文科。

      這是帶有傾向性的社會偏見。

      誤區2: 僅憑成績確定。

      一門課程成績的高低有多種因素。不能單單憑某一門成績的好壞就做出斷然選擇。

      誤區3:僅憑興趣。

      興趣是一項重要指標,但是學生經歷所限,興趣還沒有完全表現出來,現在的興趣可能是表層的。

      誤區4:理工類學生就業前景一定好。

      未來的就業趨勢很難預測,讀文科和讀理科都存在就業上的風險。文科和理科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大學的東西只是提高你的綜合素質,讓你的接受能力更強,以后的前途是靠你自己的。

      誤區5:理科不需要背書。

      化學生物上面的知識點非常多,物理學到電磁學的時候,光是受力分析就需要很長的學習時間。而相對于文科,也不僅僅是背書那么簡單。文科要求的綜合能力比較高,有時一個問題可以橫跨幾千年,并且牽扯到世界各國的地理問題和政治問題,這就需要較強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

      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帶來的上海高考新政策,學生要如何選科?,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上海高考新政策,學生要如何選科?”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