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專業 >正文

      上海水產大學招生專業有哪些(專業目錄)

      更新:2024年06月17日 23:40 大學路

      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帶了上海水產大學招生專業有哪些(專業目錄),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上海水產大學招生專業有哪些(專業目錄)

      一、上海水產大學招生專業:

      經濟林培育與利用,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木工設備應用技術,動物防疫與檢疫,寵物養護與馴導,養蜂與蜂產品加工,漁業類,漁業經濟管理,巖土工程技術,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地理國情監測技術,石油與天然氣類,油田化學應用技術,石油工程技術,綜合機械化采煤,選煤技術,煤化分析與檢驗,金屬與非金屬礦類,氣象類,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農村環境保護,污染修復與生態工程技術,清潔生產與減排技術,救援技術,電力技術類,電力客戶服務與管理,新能源發電工程類,鋼鐵冶金設備應用技術,有色冶金設備應用技術,材料工程技術,高分子材料工程技術,建筑材料工程技術,建筑設計,城鄉規劃與管理類,土木工程檢測技術,工業設備安裝工程技術,建設項目信息化管理,水政水資源管理,水電站運行與管理,理化測試與質檢技術,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工業機器人技術,船舶工程技術,汽車*與裝配技術,家具設計與*,印刷類,道路橋梁工程技術,空中乘務,電子信息類,電子產品質量檢測,物聯網工程技術,臨床醫學,中醫骨傷,口腔醫學技術,康復輔助器具技術,統計與會計核算,物流金融管理,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旅游管理,智能控制技術專業

      二、上海水產大學簡介:

        上海海洋大學是上海市人民*與國家海洋局、農業部共建的多科性應用研究型高等學府,前身是張謇、黃炎培1912年創建于上海吳淞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52年升格為中國第一所本科水產高校——上海水產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2008年更為現名。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創校使命:漁界所至,海權所在。學校校訓:勤樸忠實,1914年9月1日定立。辦學傳統:始終堅持把論文寫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國的江河湖泊上。

        學校目前有上海市浦東新區滬城環路校區、楊浦區軍工路校區2個校區。其中,主校區滬城環路校區占地約1600余畝,規劃建設面積58.6萬平方米。另有濱海基地386畝,象山科教基地56.7畝。

        學校教育體系完備,優勢學科明顯,研究成果顯著。擁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繼續教育及留學生教育。擁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研究生專業學位授權點、39個本科專業及方向。現有1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3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國家特色專業、3門國家精品課程、27門上海市精品課程、4門上海市體育與健康教育精品課程、12門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語教學課程、1個國家級和4個市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獲7項一等獎、14項二等獎等上海市教學成果獎。2011年以來,學校在自然科學和人文哲學社會科學方面取得多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在水產養殖、海洋漁業、海洋資源、水產品加工、食品安全、農產品低溫物流、漁業經濟管理等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獎21項。

        學校下設15個學院(部),擁有全日制本專科生近12000人,全日制研究生2600余人,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269人;教職工1200余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800余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490余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300余人。擁有雙聘院士2名、第一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名、中央“千人計劃”4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名、“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才6名、國務院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2名、國務院*特貼人員58名、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計劃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名、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名、上海“千人計劃”5名、上海市領軍人才6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9名、上海市優秀技術帶頭人2名、省市級教學名師3名、省級“百千萬人才工程”2名、一級學會會長4名,擁有上海市東方學者19名、青年東方學者6名、上海曙光學者19名、上海浦江計劃24名、上海科技啟明星12名、陽光學者8名、晨光計劃10名等為骨干的師資隊伍。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教學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設施齊備。擁有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際工程實驗室(海洋工程裝備船舶壓載水檢測實驗室)、國家海洋生物科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水產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食品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上海海洋國家大學科技園;水產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大洋漁業資源可持續開發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淡水水產種質資源與利用、水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大洋漁業開發、漁業信息等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國家水生動物病源庫、團頭魴遺傳育種中心、魚類營養與環境生態研究中心、國家淡水水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上海)、冷庫及制冷設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大洋漁業資源環境觀測實驗站、遠洋漁業培訓中心等農業部中心平臺。擁有4個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上海高校協同創新中心、1個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1個上海高校水產養殖E-研究院、1個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態環境科技服務研發平臺、1個上海專業技術服務服務平臺、1個上海社會調查研究中心、1個經管學科研究平臺和1個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建有國際海洋研究中心、中美(SHOU-NOAA)海洋遙感及漁業信息研究中心、淡水魚加工利用研究室等一批國際合作平臺。建有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我國唯一一家擁有CNAS和CMA資質認定的船舶壓載水實驗室,洋山港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站、海洋測繪應用工程技術中心、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等一批校級科研平臺。擁有享譽國內外的魚類研究室(標本室)。學校在全國各地有192個教學實踐基地,包括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浙江省象山縣的兩個科研教學基地。

        學校設有國家智庫遠洋漁業國際履約研究中心、中國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海洋經濟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所、外國語言研究所、翻譯與詞典研究中心、漁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機構。設有校史館(含三史館、大學生校園文化展示館)、博物館(含水生生物科技館、鯨館、遠洋漁業展示廳、“彩虹魚”深海科普體驗基地)等校史文博育人場館。

        學校擁有現代化校園網絡,建有中國遠洋漁業數據中心和海洋高性能計算中心。圖書館現有紙質圖書約140萬余冊,電子圖書約98萬余冊,數據庫40余個,館藏資源突出學校的海洋、水產、食品特色。由學校承辦的《水產學報》、主辦的《上海海洋大學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其中《水產學報》獲“中國百強報刊”“中國精品期刊”“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等稱號;主辦中國大陸地區第一本水產類英文期刊《AquacultureandFisheries》。學校是上海市水產學會、上海市食品學會、上海市漁業經濟研究會和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指導單位。

        學校是首批易班試點單位,先后獲得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上海市教育改革實驗獎一等獎,2010年起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高校“百佳網站”以及“最佳思政創新獎”“最佳文明網絡社區獎”等單項獎,并多次榮獲“上海市教育系統優秀網站”、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優秀校園網絡通訊站、上海市十佳易班學生工作站等稱號。學校校園文化豐富多彩,聘請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指揮家曹丁、作曲家陳鋼等一批藝術家為藝術*教授;擁有大學生藝術團等各類文體、科技學生社團90余個;定期舉辦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研究生海川學術文化節,連續多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評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學校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的大學和國際組織有著密切交流與合作,與24個國家或地區的94所高校或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協議。與境外多所大學互派留學生,目前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共計202人。學校長期參與中美海洋生物資源合作計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亞洲水產學會、國際水生生物資源管理中心等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

        新時期的學校辦學目標:到2020年,爭取將學校建設成為海洋、水產、食品三大主干學科優勢明顯,理、工、農、經、管、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對生物資源、地球環境、人類社會具有高度詮釋能力,多科性應用研究型、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高水平特色大學。到2030年,圍繞“水域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和地球環境與生態保護”主線,建設對生物資源、地球環境、人類社會具有高度詮釋能力,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多科應用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學。到2050年,將學校建設成世界一流特色大學。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上海水產大學招生專業有哪些(專業目錄)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上海水產大學招生專業有哪些(專業目錄)”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