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綜合實力
第十一名中山大學
中國大學二十強,綜合實力大比拼
第一名
清華大學
第二名
北京大學
第三名
浙江大學
第四名
復旦大學
第五名
南京大學
第六名
華中科技大學
第七名
武漢大學
第八名
西安交通大學
第九名
吉林大學
第十名
上海交通大學
第十一名中山大學
第十二名
四川大學
第十三名山東大學
第十四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第十五名
哈爾濱工業大學
第十六名
東南大學
第十七名中南大學
第十八名
天津大學
第十九名
同濟大學
第二十名
華南理工大學
/special/8/0029sp/87038.html
/editor_2002/020923/020923_83756.html
2、發展潛力
第5 中山大學
★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10所大學★
1
青島大學――青大獨特的專業設置決定了它在人們心目中的獨特地位,其在國內和亞洲的廣泛好評即是證明。它地處美麗的青島(有世界聞名的青島啤酒和海爾),使之信息占有得天獨厚。隨著“海上山東”計劃的推進,山東省必將傾力支持其境內三所重點建設(另2所是山大和海大)之一的青大,在未來的海洋時代,青島大學能不揚名于世界?(由蔡元培親自創辦,楊振聲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這里曾經有聞一多(文學院院長),梁實秋(外文系主任),老舍(中文系老師),藏克家(學生), 童第周(老師),羅容桓(學生),沈從文(中文系老師)。。。。康有為墓坐落于青大后面的浮山,中國最早進行合并的5所大學之一,有院士9人,留學生1500人(長住600人),有納什等8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其名譽教授,定期來校做演講)
2 華中科技大學――其進步之快,令許多兄弟嫉妒。它地處九省通衢武漢,水運、陸運發達,時代要求當政者重視眼前成績,所以,湖北會對工科院校華科偏愛而冷落武大。以湖北之實力,加之教育部長對華科的熟悉,扶持其進入大陸高校前五當屬自。
3
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發展的定位是未來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因而,其人才的供應不可能是同城的復旦、交大。從建國以來,上海出來的干部遍及中央和各地方,所以,未來中國金融人才的搖籃非此大學莫屬,其校友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2000年,復旦沒合并之是一大失策。
4
哈爾濱工程大學――隨著軍、民用船舶市場的擴大,其實力和知名度會急劇攀升。但其校名改得不倫不類,是一大敗筆。
5 中山大學――給人以靠錢喂肥的印象,但其廣泛的知名度、眾多的校友、齊全的學科門類都是它的輝煌資源。加之它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廣州,將來騰飛毋容質疑。
6 西安
電子科技大學――堂堂的西軍電之后,屬相對袖珍型大學,其厚實的學科基礎和學子的高科技領域就業受歡迎程度,使同城兄弟交大、西工大電子專業學生默然。隨著電子科學的突飛猛進,西電大揚名指日可待。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我國必將極大地加大航空航天領域的投入,只此一條,北航將前途無量。
8
蘭州交通大學――蘭州鐵道學院改名引起了大*所交通大學的議論,其實,改為蘭州交通大學是有一定根據的,否則,教育部不會再增加一所交通大學。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蘭交一直默默無聞,但其鐵路交通領域專業之強不亞于北京、西南兩交通大學。西部大開發,國家一定會在鐵路建設方面大有作為,這反而成了蘭交的地理優勢,它在未來的鐵路建設中中標攬活、擴大影響、大賺其錢易如反掌。可惜,它在公路交通方面尚無建樹,今后應重視這方面學科建設,成為真正的“交通”大學。
9 吉林大學――新吉林大學繼承了原吉大的生物、計算數學等強勢專業,加上整合另外三所大學的特色學科,使之穩坐東北的綜合大學頭把交椅。可惜,地方太窮,無力象廣東對中山大學那樣大方地予以支持。但吉大領導勵精圖治,其辦學思路清晰,有特色的吉林大學出現在中國高校陣營不會令人奇怪。
10 中南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一樣進步迅速,湖南文風深厚,經濟實力提高很快,扶持中大不在話下。它在青年學子中的口碑日隆,此無形資源是它步入一流大學的重要財富,這是許多學校難以企及的。
3、知名度
中山大學處于中國名校中的第三階層
2004年美國頂尖名校(前20名)錄取的中國學生來源統計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6
http://abroad.taisha.org/detail.php?ts_news_id=1746
據上文,各校學生考取獎學金赴美國頂尖名校(前20名)深造的人數 統計如下:
錄取數 對比:03年各校本科畢業生數(來自各校網頁)
北京大學 97 人 3560人
清華大學 76 人 3565人
中國科大 73 人 1712人
上海交大 24 人 3507人
浙江大學 22 人 6600人
南開大學 17 人 2246人
復旦大學 15 人 3019人
南京大學 14 人 3059人
吉林大學 5 人 10500人
北京師大 4 人 1750人
武漢大學 3 人 8000人
同濟大學 3 人 5390人
天津大學 2 人 3486人
中山大學 1 人 4750人
數據分析
中國大學的國際知名度(ZT)
前段時間看到有人談中國大學的國際知名度,還排了個名次,我覺得有點可笑,中國大學普遍沒有什么知名度,北京大學名氣大點那也是因為沾了北京的光。如果要說國外大學研究生的錄取情況,清華北大就不用說了,中科大也一直有留洋的傳統,下面的數據可能有點幫助(僅供參考噢^_^):
2003美國頂尖大學錄取中國研究生統計
1. 斯坦福大學:(北大7 清華6 科大7 復旦1 南大1 上交3 北師1 吉大1)
2.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北大2 清華6 科大3 南大1 南開1)
3. 哈佛大學: (北大7 清華5 科大4 浙大1 上交2 武大1 南開2)
4. 麻省理工學院: ( 清華7 科大2 復旦2 上交1 南開1)
5. 普林斯頓大學: (北大5 清華3 科大8 復旦2上交1 南開1 吉大1)
6. 加州理工學院: (北大4 清華1 科大4 復旦1 南開1)
7. 耶魯大學: (北大6 清華3 科大2 北師1)
8. 芝加哥大學: (北大4 清華5 復旦2 南大1 北師1)
9. 康乃爾大學: (北大6 清華6 科大3 復旦3 南大1 浙大2 天大1)
10. 哥倫比亞大學: (北大6 清華2 科大8 復旦1 浙大6 上交2 南開2 北師1 武大1 吉大1)
11. 密歇根大學: (北大6 清華3 科大5 南大1 浙大1 上交3 天大1 同濟1 南開1 吉大 1)
12.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北大11 清華10 科大14 復旦1 南大4 浙大3 上交5 南開1 北師1 同濟1 中山1)
13. 賓西法尼亞大學:(北大4 清華2 科大1 復旦2 南大1 浙大2 上交1 南開1)
14.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北大8 清華6 科大5 復旦1 南大1 上交1 南開4 吉大1)
15.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北大5 清華4 南大1 浙大5)
16.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北大6 清華3浙大1 上交1 南開1 武大1)
17.
西北大學: (北大3 清華2 浙大1 同濟1)
18.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北大6 清華1 科大3南大2上交2 南開1)
19. 杜克大學: (北大4 清華3 科大4 復旦1上交2)
20. 卡耐基梅隆大學: (北大1 清華3 南大1)
2004年世界頂級名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錄取的大陸新生名單
http://web.mit.edu/cssa/www/year01_02/newstudents/studentlist.html
清華大學(THU) 18:物理1 核工4 化工4 海洋3 材料2 土木1 機械1 材料1 不詳1
中國科大(USTC) 9:物理3 數學2 機械1 海洋1 地空1 計算機1
上海交通(SJTU) 3:機械1 材料1 MBA1
北京大學(PKU) 2:城規1 數學1
南京大學(NJU) 2:物理1 地空1
北航大學(BUAA) 1:航天1
同濟大學(TJU) 1:建筑1 化學1
華中科大(HUST) 1:電子1
廈門大學(XMU) 1:生物1(Goergia U)
哈 工 大(HIT) 1:土木1(UCSD)
2004年美國頂尖名校(前20名)錄取的中國學生來源統計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6
http://abroad.taisha.org/detail.php?ts_news_id=1746
據上文,各校學生考取獎學金赴美國頂尖名校(前20名)深造的人數 統計如下:
錄取數 對比:03年各校本科畢業生數(來自各校網頁)
北京大學 97 人 3560人
清華大學 76 人 3565人
中國科大 73 人 1712人
上海交大 24 人 3507人
浙江大學 22 人 6600人
南開大學 17 人 2246人
復旦大學 15 人 3019人
南京大學 14 人 3059人
吉林大學 5 人 10500人
北京師大 4 人 1750人
武漢大學 3 人 8000人
同濟大學 3 人 5390人
天津大學 2 人 3486人
中山大學 1 人 4750人
“2004搜狐高校人氣榜”是由搜狐教育頻道于2004年3月發起的網友投票評選活動。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共收到有效選票802685張。這張榜單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大眾心目的中高校排名(榜單中百分數為該校得票率):
16、中山大學 1.74%
1、清華大學 3.90% 6、西南交通 3.06%
11、中科大 2.30% 16、中山大學 1.74%
2、北京大學 3.88% 7、南京大學 2.98% 12、同濟大學 2.08% 17、人民大學 1.69%
3、復旦大學 3.46% 8、廈門大學 2.86% 13、哈工大 2.06% 18、華北電力 1.60%
4、浙江大學 3.25% 9、西安交通 2.52% 14、南開大學 1.86% 19、吉林大學 1.60%
5、武漢大學 3.20% 10、上海交通 2.38% 15、合肥工業大 1.83% 20、華中科技 1.53%
/6/0104/17/blank2185417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