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大學排名 >大學排名 >正文

      沈陽體育學院院校排名 沈陽體育學院排名

      更新:2023年05月21日 10:46 大學路

      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沈陽體育學院院校排名 沈陽體育學院排名,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沈陽體育學院院校排名 沈陽體育學院排名

      全國體育學院排名

      全國體育學院排名:

      1、北京體育大學,由國家體育總局直屬,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確定的首批全國重點院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

      2、上海體育學院,由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市人民*共建共管的體育類普通高等學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單位。

      3、武漢體育學院

      4、沈陽體育學院,

      5、首都體育學院

      6、天津體育學院

      7、吉林體育學院

      8、成都體育學院

      9、哈爾濱體育學院

      10、廣州體育學院

      11.哈爾濱體育學院,

      12.西安體育學院

      13.河北體育學院

      14.山東體育學院

      全國十大體育學院排名

      全國十大體育學院排名: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河北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等。

      1、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確定的首批全國重點院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和進入“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的高等體育院校。

      2、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體育學院建于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創建最早的體育高等學府。經過六十余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形成了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在內的完整辦學層次。

      3、成都體育學院

      成都體育學院始建于1942年,學校環境優雅,基礎設施布局合理,體育訓練場館、教學科研與實驗儀器設備、圖書文獻保障和相關校舍等公共服務體系能較好滿足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

      4、沈陽體育學院

      沈陽體育學院是新中國建立最早的體育院校之一,原名東北體育學院,成立于1954年,是遼寧省唯一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體為主、多學科多專業協調發展的高等體育院校。

      5、河北體育學院

      河北體育學院1956年始建于天津,1984年恢復重建于河北省省會石家莊,1985年由原國家教委正式批準建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獨立建制的本科體育專業院校。

      6、天津體育學院

      學校匯集了一批優秀教練員和運動員,具有較高的競技運動水平,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籃球、棒球等運動項目成績已位居國內前列。在第一屆全運會上,奪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國式三項摔跤冠軍。同時,一批知名專家學者在學校執教。

      7、武漢體育學院

      武漢體育學院原名中南體育學院,是新中國首批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體育院校之一。2001年9月改為國家體育總局與湖北省人民*共建院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00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同時,還舉辦了獨立學院一一體育科技學院,有在校生近6000人。

      沈陽體育學院排名

      沈陽體育學院排名如下:

      軟科版:

      2022年:體5 (433)名。

      2021年:體6 (432)名。

      2020年:425名。

      校友會:

      2022年:312名。

      2021年:318名。

      2020:330名。

      沈陽體育學院(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簡稱“沈體”,是遼寧省屬的體育類本科院校,由國家體育總局與遼寧省人民*共建,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原名東北體育學院,創立于1954年,1956年更名為沈陽體育學院。2001年,由遼寧省教育廳主管。截至2022年2月,學校占地面積1688畝,建筑面積30.4萬平方米,其中雪上運動中心(白清寨校區)占地757畝。

      設有13個教學訓練與學術研究機構,17個本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二級學科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圖書館藏書92萬余冊;有教職工7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

      1954年,東北體育學院成立,由中央人民*體育運動委員會和東北人民*舉辦;校址確定在沈陽北陵原東北大學體育場舊址周圍區域。

      全國體育學院排名

      最新中國十大體育類大學排行榜中,北京體育大學排行榜榜首;上海體育學院名列第二;武漢體育學院名列第三。

      1、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確定的首批全國重點院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和進入“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的高等體育院校。

      學校籌建于1952年,1953年舉行開學典禮,原名中央體育學院,1956年更名為北京體育學院,1993年更名為北京體育大學。學校位于海淀區信息路,占地面積約1400畝,建筑面積約60萬平方米。

      2、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體育學院建于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創建最早的體育高等學府。

      原直屬國家體育總局,2001年由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市人民*共建共管。

      經過六十余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形成了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在內的完整辦學層次。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學術碩士學位點11個與專業碩士學位點4個。

      3、武漢體育學院

      武漢體育學院原名中南體育學院,是新中國首批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體育院校之一。

      2001年之前,學校為國家體育總局直屬院校,2001年9月改為國家體育總局與湖北省人民*共建院校。學校占地面積1400畝,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00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同時,還舉辦了獨立學院――體育科技學院,有在校生近6000人。

      4、成都體育學院

      成都體育學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1950年人民*接管,更名為成都體育專科學校。

      1953年全建制轉為西南體育學院,1956年更為現名。

      學校占地總面積48萬平方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區,毗鄰聞名中外的歷史名勝*。

      學校環境優雅,基礎設施布局合理,體育訓練場館、教學科研與實驗儀器設備、圖書文獻保障和相關校舍等公共服務體系能較好滿足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

      5、首都體育學院

      首都體育學院座落于北京市海淀區,西臨中關村科技園區,東臨著名的“薊門煙樹”景區,地理位置優越。

      擴展資料:

      體育類院校,指以體育事業、教育、發展為核心與發展方向的高等院校。

      中國共有14所專業本科體育院校。

      參考資料: 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體育類學校排名

      中國體育學院十大排名

      中國體育學院十大排名如下:

      1、北京體育大學

      是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

      2、上海體育學院

      1952年,新中國第一家高等體育學府――華東體育學院在上海成立。1956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上海體育學院。

      3、武漢體育學院

      1953年,武漢體育學院的前身中南體育學院在江西南昌成立,1956年時更名為武漢體育學院。

      4、成都體育學院

      成都體育學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1950年人民*接管,更名為成都體育專科學校。1953年全建制轉為西南體育學院,1956年更為現名。

      5、天津體育學院

      天津體育學院成立于1958年8月。1959年由原天津體育學校、石家莊師范學院體育系合并。

      6、首都體育學院

      首都體育學院創辦于1956年,原名“北京體育學校”,1960年改建為“北京體育師范學院”,2000年更名為“首都體育學院”。

      7、沈陽體育學院

      1956年,東北體育學院更名沈陽體育學院,與北體、上體、武體、成體、西體并稱為中國六大體育學院。

      8、西安體育學院

      西安體育學院創建于1954 年,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一所體育高等學府。

      9、廣州體育學院

      廣州體育學院籌建于1956年,是華南地區唯一一所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獨立建制高等體育學府。

      10、哈爾濱體育學院

      創辦于1956年,是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沈陽體育學院院校排名 沈陽體育學院排名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沈陽體育學院院校排名 沈陽體育學院排名”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