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官網上查看。寧夏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務處官網顯示,對違章使用大功率電器的宿舍在全院范圍內給予通報批評。寧夏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是寧夏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學院始于寧夏大學1958年建校時成立的化學系,1998年與寧夏工學院化工系、銀川師專(含寧夏教育學院)化學系合并,2000年組建成立寧夏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02年寧夏農學院化學教研室并入。
一、寧夏大學郵編是多少 寧夏大學 的郵編為750021,該校地址位于寧夏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489號,是教育部與自治區人民*“部區合建”高校、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二、寧夏大學簡介
寧夏大學 是教育部與自治區人民*“部區合建”高校,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寧夏大學 始建于1958年。1997年12月, 寧夏大學 與原寧夏工學院、銀川師專(含寧夏教育學院)合并;2002年2月,與寧夏農學院合并,組建了新的 寧夏大學 ,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嶄新的一頁。學校坐落在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塞上歷史文化名城銀川市,校園樓宇林立、花木繁茂、環境幽雅,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在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秉承“尚德、勤學、求是、創新”的校訓,弘揚“不怕困難,不畏風寒;根深葉茂,本固枝榮”的“沙棗樹”精神和“艱苦創業、負重拼搏”的辦學傳統,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特別是近年來,學校搶抓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雙一流”建設、“部區合建”等歷史性機遇,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著力提高辦學質量,不斷促進內涵發展,現已成為一所理、工、農、經、管、文、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
學校占地面積2938畝,教學實驗農場1890畝,校舍建筑面積87萬平方米。在校教職工2625人。面向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7780人,研究生3626人,少數民族預科生1143人,在校留學生194人。公開出版學術期刊4種。1995年成為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西北地區寧夏主節點。擁有現代化的數字化圖書館和多功能體育館。
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學科,2個“部區合建”學科群,18個自治區重點學科,8個“十三五”自治區優勢特色學科、8個“十三五”自治區重點學科,10個自治區“一流學科”建設學科。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民族學、水利工程、草學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有能源化工、設施農業、生物技術、生態恢復、土木與水利工程、草畜產業、食品質量與安全等12個自治區院士工作站。
師資隊伍中,有“*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國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個,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11個。柔性引進院士29人,柔性引進知名專家36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7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三層次15人,3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人獲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稱號,1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5人享受“自治區*特殊津貼”,1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入選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數理學部委員,15人入選教育部普通高校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入選自治區“塞上英才”工程,16人入選自治區“海外引才*”,15人入選自治區“國內引才312計劃”,21人入選自治區“313人才工程”,4人入選自治區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國家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5人入選自治區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自治區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人入選自治區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自治區優秀青年后備骨干人選。2人獲自治區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稱號。
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按照“人格健全、基礎扎實、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目標培養高素質人才,確定了“加強基礎、強化實踐、發展特長、注重創新、分流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路,并且通過構建兩個方案(專業培養方案、人格培養方案)、完善兩個體系(“四位一體”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打造五個平臺(通識教育平臺、教師教育平臺、課程建設平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平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加以實施。學校力求通過努力,使所有本科生以不同方式參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活動,并且使其中30%的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現有78個本科專業。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280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4項。
學校科研工作緊密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盤活各創新要素,注重基礎研究,強化應用研究,推進成果轉化。“十三五”以來,學校先后承擔自治區級以上科研項目220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獎25項,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64項。學校積極對接地方特色優勢產業,以創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為途徑,以服務社會體制機制創新為驅動,先后與自治區5個市、120余家企業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派出了百余名科技特派員、專家服務團、“三區”科技人才和崗位科學家,建立了“草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創新聯盟。依托重大科技項目,相繼應用推廣了一批技術、裝備。
寧夏大學在哪里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在哪里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高考錄取通知書什么時候發放-快遞查詢入口
寧夏大學高考錄取通知書什么時候發放-快遞查詢入口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教務處*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
寧夏大學生創業補貼優惠政策及扶持標準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專業排名,招生專業目錄(10篇)
寧夏大學專業排名,招生專業目錄(10篇)
寧夏大學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