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文法學院教學辦在哪里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法學在哪個校區,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
東北大學校史 1.云濤日破 (1923-1931) 20世紀初,中國處于內憂外患之中,東北肥沃的黑土地孕育著富庶,也引得列強垂涎。日本以其地理條件的便利,將魔爪伸向東北,不僅進行殘酷的經濟侵略、資源掠奪、還進行文化控制。在這風雨飄搖的時局下,誕生了東北大學。 1921年初,東北仍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而幾位知識分子的內心卻充溢炙熱的*。他們向時任東三省巡閱使、奉天督軍的
張作霖
建議: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大學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他們就是當時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廳廳長謝蔭昌。對于他們的建議,奉天省議會于當年10月25日進行討論,通過聯合吉、黑兩省創辦東北大學以儲備人才、振興教育的議案。1922年春,東北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頒發“東北大學之印”,4月26日正式啟用,東北大學宣告成立, 建校之初東大呈請奉天省公署,撥地另建校舍。省公署很快批復,撥昭陵前白樁外陵地并毗鄰民地共500余畝,作為新校址。經一年多建設,1925年9月,理工大樓、教授住宅、學生宿舍及相應的附屬設施在新校址竣工。理工科先行遷入,與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學遙相呼應,形成南北兩校區。1926年的東大一覽曾對當時的校園環境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理科工科校址,偏南一帶地勢高阜,土質堅厚,中建正樓一座,形如蛺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新開河環抱樓前洋洋西去,瞻眺環境爽塏蔥蘢誠勝地也。這方圣地孕育了東北大學蒸蒸日上的未來。學校按照現代大學的格局設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較為齊全的學科,各學科之學會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文法科成立自治會、夏聲社、社會科學研究社;工學院成立礦學會;理工預科成立英語研究會;孫國封院長為促進科學進步,發起科學教育協進會。這一時期校內各種學術迅游講座開展的紅紅火火, “知行合一”是東北大學當時的校訓。為力戒紙上談兵,東大建成工廠,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求得真知,鞏固所學,留學德國歸來的楊毓楨任廠長。1926年11月,文法理工各科組織學生參觀華北機械廠及紡織廠,以增長工業方面知識;同年12月,俄文系學生抵達哈爾濱,實地考察;1927年,理工科學生參觀奉海路、撫順煤礦。實地參觀考察、創建學會、開辦講座,剛剛誕生的東北大學已經開始運用現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啟迪學生思想,豐富學術文汪歲化。這些傳統延續至今,成為東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27年11月,東北大學首任校長王永江因病逝世后,大學委員會公推奉天省省長劉尚清繼任校長,踵事增華,歷有建設。 1928年8月16日,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剛剛過去兩個多月,身負國仇家恨的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長
張學良
繼任東北大學校長。一直以教育為立國之本的少帥對東大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明確提出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應社會之需要,謀求文化之發展”為辦學宗旨,在學校建設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東北大學從此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 為改善辦學條件,張學良校長先后共捐獻180萬現洋,建筑文法學院教學樓各一座、可容數百人的凹字型學生宿舍一座、教授住宅38棟、化學館、紡織館、圖書館、實驗室及畝陵銷馬蹄形體育場等。時任建筑委員會技術部主任的孫國封院長曾言:本校此次建筑實為東三省偉大工程。對于東大的建筑,一位老校友這樣深情回憶:東北大學學堂的教室,建筑宏偉、工精料美,樣式新異,斜陽夕照,輝煌美麗,眩目奪神,而我們得在這個教室里受課,是何等的榮幸!何等的快樂! 1929年7月1日,東北大學第一屆畢業典禮,張學良校長向120名學生頒發畢業證書,授予學士學位。各系畢業成績第一的學生還由學校選送,往英美德各國留學深造。同年秋,文法兩院學生遷入北陵校區,東北大學羽翼漸豐。 東北大學宏偉校園不僅留下了學子求學的腳步,也留下了眾多名師辛勤耕耘的身影。張學良校長重金禮聘,廣招良師,章士釗、梁漱溟、羅文干、馮祖恂、劉先州等一批名師執教東大,可謂英才薈萃,俊彥云集。 1928年8月,結束歐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
林徽因
夫婦應張學良校長邀請來東大,著手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筑系。破除男女之隔閡,并給予婦女界以研究高深學術之機會,張學良校長上任伊始便極力倡導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東北大學校門,從此開創東北大學男女同校之新紀元。 張學良出任東大校長之后對體育教育異常重視,增聘體育教員,組織學生代表隊參加各類體育比賽。1929年第14屆華北運動會在東北大學舉行,東大健兒大顯神威,破數項全國紀錄,奪得男子田徑賽第一名。東大足球隊、籃球隊還遠征日本進行比賽。東大學子以其強健的體魄駁斥了“東亞病夫”的謬論。 到1930年秋,東大有6個學院24個系8個專修科,舍宇壯麗、設備充足,經費充裕,良師薈萃,學風淳穆,極一時之盛。 正當學校蓬勃發展之際,“九一八”的炮火炸碎了東北大學的強校之夢。 2:風雨載途 (1931-1949)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一夜之間占領沈陽,城陷未幾,日本南滿公學學堂堂長來校,偽致慰問,勸照常上課,稱經費由日本供給。全校師生悲憤已極,嚴詞拒絕,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為第一所流亡大學,東大師生先到北平、后遷開封、西安,南下三臺,一路求學,一路斗爭。 1931年9月26日東北大學大部分師生遷往北平,教授們組織“教授代表會”,推動學校復校事宜,學生也成立了“東大臨時學生會”,協助教授們工作。10月18日,學校借北平南兵馬司舊稅務監督公署為校舍,勉強復課。因條件所限,部分系科停辦,同時添加邊疆政治系、家政系等實用學科。 1932年,為了粉碎日本帝國主義霸占我國東北合法化的陰謀,艱難辦學的張學良校長出資8000現洋資助我校學生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運會,此舉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有力的還擊。1932年7月30日,劉長春手執中國國旗闊步走在奧運會開幕式上,這是中國首次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了旨在侵吞我國華北的一系列事件,而南京**卻一再退讓,并準備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關于“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12月9日,在中國*的領導下,北平市學生救國聯合會組織發動了“一二.九”學生抗日愛國運動,在其他學校師生受軍警圍困,未能及時到達的情況下,東大師生沖破手持大刀的軍警包圍,孤軍出動,從崇元觀到西四北大街,再到東郊民巷,他們冒著嚴寒,一直堅持到夜晚,成為斗爭中的主力和先鋒。盡管有人被捕,有人受傷,但學生們仍然頑強斗爭,緊接著又舉行了“一二·一六”**。斯諾曾這樣評述“一二九”運動——“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國知識青年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勇氣,情景振奮人心,無論對參加者還是旁觀者來說都是如此”。 東北大學體育專修科音樂教師閻紹璩也親身經歷了這次斗爭。1936年,閻紹璩以著名詩人光未然的詩作
《五月的鮮花》
為詞,譜曲一首,將他在“一二.九”運動中的真實感受,化作悠遠的旋律——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埋了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的抗爭不惜……這首從東大校園唱出的歌一問世,就在抗日民眾中引起強烈共鳴,并被迅速傳唱,而這首歌也連同那次振奮人心的愛國運動一起載入史冊。而今,每到12月9日,東大校園就又會傳出那熟悉的旋律,那段不同尋常的歷史也伴著歌聲走進年輕東大人的心里。 “一二九”運動以后,華北局勢危在旦夕,“華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各大學于是紛紛準備外遷。1936年初,張學良校長在西安西門外選定陜西省立農林職業專科學校舊址為校舍,東大工學院及補習班率先遷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2月24日,西安分校正式上課。在這抗日的大后方,兩度遷校的東大師生,渴望安寧的環境,渴望潛心治學。 正在西安任職的張學良將軍,為給東大創造適宜的發展環境,籌資15萬元,修建校舍。在修建大禮堂時,張將軍有感于“
九·一八
”后國破校散的處境,在禮堂基石上題詞:“沈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懆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復我河山!” 輾轉之中東大師生在努力學習的同時,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的洪流之中。1936年,“一二.九”運動一周年那天,西安一萬多青年學生,舉行了以“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為中心內容的**。東北大學西安分校的學生,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高呼:“槍口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打回老家去!”等口號,在向陜西省主席邵力子*未達到目的的情況下,沖出軍警*的中山門,高唱救亡歌曲,向臨潼進發,向正在那里的
蔣介石
*。得知學生們要來臨潼的消息,蔣介石下令堵截學生,武裝鎮壓,格殺勿論。張學良校長深恐學生遭到傷害,驅車追上學生*隊伍。勸阻學生返回校園。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但西安事變以后,張學良校長卻從此失去自由,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幽禁生活。1937年1月,南京**委臧啟芳為代校長,根據**南遷東北大學的指令,在開封
河南大學內設東北大學辦事處,東北大學遷到開封。同年5月,東北大學改為國立,臧啟芳來西安接收西安分校,6月,開封學生遷來西安,集中辦學。 1938年春,日軍轟炸西安,東大不得不再度遷校,由陜入川。 東北大學暫借四川三臺縣舊試院和草堂寺及縣屬聯立高中之一部分為校舍,工學院遷出,重點建設文、理、法、商學科。 在東北大學當年的校址上,而今一所國家級示范中學——三臺中學,已在川內聲名赫赫。 當時一批名師齊集東大,陸侃如、馮沅君、金毓黻、高亨、楊榮國、姚雪垠等先后來校任教。 1940年,著名學者金毓黻先生到東大籌備“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盡管經費困難,物資缺乏,但在先生的苦心安排下,極短的時間內研究所便初具規模。一批研究生追隨先生不僅鉆研歷史,亦關注現實,成果頗豐。 1942年,**教育部令:改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給予碩士學位。東大的研究生教育,由此發端。 這一時期東大編印的學術刊物《東北集刊》、《志林》收錄了師生數百萬字的論文,研究課題從“大學精神”到“儒家政治思想的發展”;從“三臺物價”到“東北人口發展的特點”,涉獵之廣泛,調查之縝密,論證之嚴謹,令人嘆服。 學術研究欣欣向榮,學生活動蓬勃開展。學校通道兩旁一直延伸到大門口的壁報都是學生的創作,以宣傳抗日,抨擊腐朽政治,揭露*為主要內容。 “學聲”、“黑土地”等社團聚集了一批熱血青年,成為進步學生成長的搖籃。學生劇團不僅在校內演出,還走出校門,舉行義演,所得款物,捐贈前線,支援抗戰。 在三臺這座川北小城,東大度過了8年時光,在物力財力兩感窘迫的歲月里,師生們直面困苦,笑對艱難,追求學術發展,傳播進步文化,那段日子因此而熠熠生輝,三臺小城,因而平添萬千氣象。 老校友劉黑枷在文章《歌聲琴韻》中曾這樣回憶當年的情景:“我們那時在學校里最愛唱的歌,是東北流亡三部曲、在松花江上等,每次唱歌都心潮激蕩,懷念故鄉,遙想前線,對真正領導抗戰的先進政黨激起無限景仰”。半個世紀過去了,東北大學80年校慶前夕,學校的記者趕往三臺采訪的時候,我們的老校友,把記者們領到了當時東大組織修建的防空洞里,在那里,老人們情不自禁的唱起了當年的歌。 1945年8月14日,東大師生與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抗戰勝利的曙光。在這場戰爭中,有60位東大人奮勇向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授予烈士稱號。 當勝利來臨,人們百感交集,陸侃如教授欣然提筆撰寫對聯:萬里流亡,嘗膽臥薪,緬懷黑水白山,此時真個還鄉去;八年抗戰,收京降敵,珍重禹時舜壤,來日無忘守土難。 1946年東大師生從三臺陸續返回沈陽,1947年2月在北陵原校址開學。1948年6月,*在東北戰場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命令東北大學再遷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東北大學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3. 力耕躬學 (1949-1993) 東北全境解放后,為適應新中國建設對人才的大量需求,1949年3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以東北大學工學院為基礎建立
沈陽工學院,校址設在原沈陽奉天工業大學和市第二工科學校。次年4月東北人民*工業部決定籌建東北工業大學,包括沈陽工學院、撫順礦專和鞍山工專。8月,東北人民*發布命令,將上述三校合組為東北工學院,校址設在長沼湖,也就是現在的沈陽南湖,著名冶金專家靳樹梁擔任院長。1950年9月,東北工學院舉行成立大會暨首次開學典禮,當時學生2936人,教師417人。教師中既有原東北大學的教授,也有從全國各地招聘的專家、學者。廣納賢才,吸取各方專家之所長。受聘的教師來自天南海北,有的是高等學府的名師,有的是生產單位的技術專家。建國之初,在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這一舉措,為東工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剛剛成立的東北工學院,各項工作迅速展開,從招聘教師,到招收學生;從專業的設置到基層教學組織的創建,為了讓學校盡快走上正軌,大家只爭朝夕。 1951年10月8日,東北人民*批準了東北工學院南湖基建工程開工申請,南湖校區的建設緊鑼密鼓地展開。經過一年多的施工,1953年4月17日,原鐵西校址交給工農速成中學,東北工學院遷往南湖校址。 當時的院長靳樹梁曾在一首詞中這樣描繪南湖舊時的景象:“風自吹襟,人爭掩鼻,汩汩溝流半糞污,湖安在?指幾行衰柳,一片黃瀘。”然而,經過東工人幾百個晝夜的建設,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尋不到舊時的模樣。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從這里汲取知識的甘露,獲得智慧的啟迪,這里也便成為年輕的夢開始的地方。光陰荏苒,而今用夢和希望滋潤的校園,越發顯出勃勃生機,新建筑鱗次櫛比,新景觀悅目賞心。 1952年,全國范圍進行高校院系調整。根據國家建設需要,大連工學院的電機系;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采礦系、冶金系;
山東大學采礦系均并入東工。東工的化工系各組,土木系的水利、路工兩組,機械系的汽車組調到大連工學院。地質系各組、數學系、物理系全體學生及部分教師分別調整到長春地質學院、東北人民大學(現為
吉林大學)、東大。 院系調整后,東北工學院進一步修訂了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認真改進和充實教研組。建校以來,這種在實踐中的改進就從未停止過。不斷總結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研究、完善教學法;編寫、翻譯教材,以《現代煉鐵學》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教材正是那一時期教師們的心血結晶。 教師們高昂的工作熱情也深深地感染著學生,學生中勤奮好學蔚然成風。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采礦系五四屆采煤甲乙兩班。1954年4月,東工發布了《關于介紹五四煤甲、乙兩班學習經驗的通令》,決定授予兩班“學習模范班”稱號,“五四煤”的經驗開始在學生中推廣。 而今,“五四煤”的成員都已進入古稀之年,但他們踏實、嚴謹的學風成為一筆寶貴財富,感召著后來的學子。 東北大學早在建校之初,就以“知行合一”為校訓,注重實踐。來自生產第一線的靳樹梁院長更是對此身體力行。他帶領幾位青年教師為本溪鋼鐵公司成功地解決了高爐結瘤問題;在四川威遠鋼鐵廠高爐改造失敗,四處求助甚至借鑒了蘇聯經驗,仍無濟于事的情況下,切中要害,提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為高爐的正常生產做出貢獻。 他主張工科院校要實行廠校合作,教學要面向生產,理論要聯系實際。在他的倡導下,東工與多家廠礦、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合同,共同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學生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環節得到強化。 在此基礎上,按照培養工程師的目標,東工首先對礦區開采專業五三屆學生進行畢業設計,這是全國工科院校中最早進行畢業設計的專業。教育部肯定了畢業設計的經驗,并向全國高等工科院校進行推廣。面向實踐夯實理論基礎,東工人求真、務實的精神就已經在孕育之中。 1953年,學校召開了科學研究座談會,確立了“在加強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并與教學工作密切結合起來,逐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方針。此后,學校開始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學生中的科研工作也逐步展開。 1953年末東工出版了第一本《科學研究資料》; 1955年初,舉行了第一次科學報告會;同年召開學生科學報告會,選舉產生了學生科學技術協會。 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會成立,院長靳樹梁教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7年教師謝緒愷,在第一屆全國力學學術會議上,宣讀了《研究線性系統穩定性的新方法》論文,提出了多項式穩定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該組條件后來被編入《一般力學》教材中,被命名為“謝緒愷判據”。 1958年國慶前夕,國內第一臺模擬電子計算機在東北工學院研制成功。與今天的PC機相比,這臺計算機占地30平方米,堪稱龐然大物,然而就是這個龐然大物,為中國的信息技術發展寫下光輝的一筆,這一筆凝聚了東工人的智慧、東工人的堅忍不拔的努力和奮斗。 經過十年的建設,東北工學院獲得長足發展,1960年10月根據*中央《關于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東北工學院被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這為東北工學院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學校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學生,共計1667名。東北工學院再次成為莘莘學子向往的著名學府;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煉鐵教研室被評為先進集體,教師張嗣瀛被評為先進科技工作者,22項科研成果獲優秀成果獎; 1978年,東北工學院首批被恢復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 1978年,在廣泛調查和討論基礎上,學校制定了《東北工學院1978至1985年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盡快把我院整頓、建設和發展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出科研成果,又出專門人才的社會主義理工科大學。”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學校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教學和科研上來。 以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新工藝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代表,東工人用他們特有的勤奮和智慧,培育出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學研究之風大興,科研工作開展地有聲有色。 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東北工學院本著“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緊緊圍繞兩個中心,推行一系列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1986年11月6日,*副總理視察東工,并題詞勉勵:“堅持教育改革,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1978年后,東北工學院恢復了招收研究生制度。1986年4月,國家教委批準東工試辦研究生院,這是學校把高層次人才培養作為重要任務的里程碑,也是東北工學院步入第一層次大學的重要標志。 1987年繼遼寧分院之后,東北工學院成立了秦皇島分院,1988年4月,成立了冶金部東北工學院繼續教育中心,同年9月國家教委批準東工成立成人教育學院。這些變化使東工在人才培養上,從過去比較單一的以培養工科全日制本科生為目標的辦學結構,逐步轉變成以研究生與本科生為主體,多層次、多類型并存,以工科為主體,理工文管相結合的辦學結構。技產業?結論是不但要辦,而且要辦好。 1988年,在時任東北工學院院長陸鐘武的倡導下,沈陽開始建立南湖科技開發區,確定建立“東北工學院科學園”和“三好街科技一條街”;東工乘勢而上,提出“項目起步,政策導向,滾動發展,分步實施”的建園方針;確定“軟件開發”、“醫用全身CT”等4個起步項目,把毗鄰“三好街”的院墻推倒,劃出相鄰的80畝校園作“科學園”。這標志著東北工學院開始融入社會,積極投身國民經濟建設。這也是我國第一個以大學命名并被世界大學科學園協會接受為會員的科學園。國內知名的東大軟件集團就是從這個科技園中成長起來的。1988年,研制出國內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的李華天教授的弟子,年僅33歲的東北工學院教授劉積任帶領3個年輕人,以三臺電腦、三萬元科研經費開始了他們在信息技術領域的艱難創業,這便是東軟傳奇的開篇。 4. 知馨行遠 (1993-2003) 1993年,原國家教委正式批復將東北工學院復名為東北大學。4月22日復名儀式隆重舉行。在東北大學的發展史上,這是值得銘記的一天。 復名以后的東北大學抓住了一個又一個發展機遇: 1996年成為全國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 1999年成為教育部直屬的國家重點大學; 2001年實現部、省、市共建。 東北大學充分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經驗,對時代特征和教育發展的規律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確立了建設“多科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大學的奮斗目標。在現代大學奮斗目標的內涵中,多科性是基礎;研究型是核心;國際化是重要途徑之一。 2002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自動控制學科名列第一,計算機應用學科名列第九。這兩個學科還建成了國家冶金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算機軟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數字化醫學影像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學科水平國內一流。 材料學科在保持金屬材料優勢領域的同時,正在向陶瓷材料和材料應用技術方面拓寬。在材料織構與晶界設計、合金相圖與合金設計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基礎性成果,基礎研究逐漸與國際前沿接軌并同步發展。以這些學科為代表,東大的整體學科水平大幅度提高,95年以來,國家重點學科由2個增加到7個;遼寧省重點學科由8個增加到18個。學科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完善,學科門類由5個增加到8個、覆蓋的一級學科由19個增加到27個、博士后流動站由5個增加到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由23個增加到3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由40個增加到76個,本科生專業由34個增加到49個。還獲得了MBA、MPA和工程碩士三個專業學位授權。 近十年來,獲國家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勵626項,省部級一等獎以上77項,由東大獨立完成或牽頭的項目占絕大多數,解決重大科技課題的項目不斷增加。職務發明專利申請合計281項;職務發明專利授權合計176項。 學校承擔國家和企業科技制高點項目總計7454項,經費174233萬元,科研經費總量在普通高校中始終處于前列。科技經費自1995年突破億元以來,連年攀升。1999年東北大學的全口徑科研經費為2.04億元,居全國高校第六位;2000年達2.72億元,人均科研經費19.22萬元,是“九五”初期的2倍;2002年全口徑科研經費為3.28億元,人均22.69萬元。 學校注重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的申報中取得豐碩成果,柴天佑教授當選《復雜生產*過程實時、智能控制與優化理論和方法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學校在《新一代鋼鐵材料的重大基礎研究》和《提高鋁材質量的基礎研究》等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中,共獲得5項課題級、13項專題級的研究項目。 學校發表學術論文數量逐年增加,被三大檢索收錄論文共計1915篇,核心期刊5507篇。《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成為世界著名檢索系統之一的EICompendex的核心期刊,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從2000年起,被EI收錄論文數連續三年名列全國高校學報前五位,學術影響不斷擴大。學校主辦的《控制與決策》雜志,在國內信息與系統科學領域的同類雜志中位居第2位。 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東大師資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結構趨于合理,層次明顯提高。到“九五”末期,生師比達到15:1;兩院院士由2人增加到6人;4人被聘為教育部第四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 東大的舞臺是寬廣的,不僅僅是學習,她還給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創造發展的機會。開放的環境、自由的氛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在這里經過鍛煉,得到提升,東大成為莘莘學子成長的加油站。95年以來,學生累計600余人次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其中100余人次在國際級大賽中取得名次,為國爭光。 東北大學堅持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后同美、日、英、德、法、意、以及臺灣、香港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81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邀請了2000多位外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和合作科研。共聘請50余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東北大學名譽教授和*教授;先后選派教師1600多人(次)出國進修、講學和科研合作,回國后成為骨干,大大提高了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已經超出了字數,所以不全。您如果想得到具體的信息,可以登陸東北大學網站或者到東北大學校史館了解。
東北大學校史館在東北大學的漢卿會堂。
概況 外語系下設5個教研室,11個實驗室,其中數字語言實驗室7個、多媒體教室4個、網絡自主學習實驗室2個、同聲傳譯實驗室1個,另有圖書資料室1間。該系現有2個本科專業:英語專業、日語專業;2個專科專業:應用英語、應用日語。全系教職員工60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教師中碩士(含在讀)以上學位教師48人。本系在校學生共1704人,其中本科生1321人,專科生383人。
教學與科研工作 圍繞評估工作,本系從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創新教學改革思路,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勵教學改革與研究的政策和措施。同時,在培養目標、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學分分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討,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7年日語專業被湖南省選送為國家特色專業。《高級英語》、《日語會話》分別被確定為校級精品課程。
全系教師2007年在各類公開刊物發表教學科研論文十余篇,其中核心7篇,科研和教學教改項目12個,其中省級重點教改課題2項,校級教改課題2項, 2項校級教改課題成功結題,1項省級教改課題在研。
另外,07年本系成功主辦了全國商務英語考試工作會議。劉超先教授被聘為全國商務英語認證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
黨建工作 本年度,我系總支班子團結,執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堅持*集中制,重大問題集體討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廉政制度和學院財務制度,實行系務公開。積極開展師德教育,教師隊伍精神風貌良好。重視統戰工作,*黨滾返派代表何玲梅教授在我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積極開展工會工作,我系推選何玲梅教授為新一屆工會主席,朱潔華為工會組織委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工會活動,教師們參加學校各種比賽,并獲得了良好的成績,多次受到院工會的表揚。
學生工作 我系領導十分重視學生工作,多次討論學生工作中的問題。學生工作有計劃、有總結,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學工人員分工協作,凝聚力強,按時參加學校會議和培訓活動,主動研究學生工作方法。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及時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完善,學風建設制度健全,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之下,我系學生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2007年1月,我系就業工作獲“2007屆校園供需見面會組織一等獎”;2007年3月,被團市委授予“長沙市五四紅旗團總支”; 2007年4月,榮獲校男子籃球聯賽冠軍;2007年5月,榮獲“長沙學院2006-2007年度先進團總支標兵”稱號;2007年5月,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晚會,我系的大合唱獲得第二名并獲得最佳組織獎;2007年5月,第三屆校園“文明寢室、優秀寢室長”評比活動,有18個寢室被評為“文明寢室”、11人被評為“優秀寢室長”;2007年7月,我系04級李小龍同學完成造血干細胞的捐贈,只為挽救一個鮮活的生命獻出模答自己的愛心;2007年10月,就業工作獲“長沙學院首屆大學生職業生涯演講比賽”組織獎二等獎,我系學生黎柳、鄧堯分獲校級一、二等獎,黎柳獲市級一等獎;2007年10月,籃球隊獲湖南省第四屆日本文化節籃球比賽冠軍;2007年11月,社會實踐服務團被授予“湖南省2007年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2007年11月,在長沙學院第三屆校運會上,我系取得男子團體總分第三、女子團體總分第二、男女團體總分第六和體育道德風尚獎的優異成績,續大碼饑造我系得體育輝煌;2007年11月,成功承辦第二屆校園科技學習節口語大賽并取得良好的影響;2007年12月,承辦“情系湘西,牽手古丈”慈善愛心活動,成功籌集善款近7000元;2007年12月,獲“長沙學院寢室文化節”最佳組織獎、“長沙學院消防安全月”最佳風尚獎,在長沙學院教室衛生評比中,獲最佳組織獎 。另有數人在湖南省科技譯協第二屆翻譯競賽等比賽中獲得好成績。
就業方面,我系畢業生就業成績突出,專科就業率高達到98%以上,本科就業率達100%。
希望我可以幫到您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學習風氣怎么樣?考研的人多嗎?(請真實的回答)?
看你選什么專業了。現在幾個專業升到了兩個。最好的是旅游管理與外語系很嚴格,還不錯,主要是我們學校有人學習很好,出國考研之類的,還有人留了很多成績后面看自己。學校環境好是真的。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法學在哪個校區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法學在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開發區校區。具體是秦皇島市海港區黃河西道18號。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是一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普通高等學校,坐落于濱海旅游城市—秦皇島。學校始建于1941年,1975年開始寬數舉辦高等教育,1977年開氏蔽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慎核首予權。
學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科技部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中國科協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是河北省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院校。
五院四系是哪些大學?
;五院四系是民建的五所政法院校和四所大學法律系的簡稱中華民國。5所院校分別是:北京政法大學(現
中國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現西南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現西北政法大學)、中南政法大學(現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現華東政法大學)。四個系:
北京大學法律系、人民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律系、
武漢大學法律系。這些大學在中國法學教育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中國的法律發展和法制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
五院四系在國內可以說是頂級的存在美國法律教育領域。五院已經發展到今天,現在屬于多科性的政法大學。四個部門現在已經改成了法學院,成為了重量級他們大學的學院。
五家醫院:
1.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被稱為中國法律教育的最高學府。它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211工程具有特色和優勢的法學學科,包括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科學與工程以及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2011計劃和111計余信劃(大學學科有兩個校區,海淀區學院路和昌平區付雪路。
在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為國家培養了30多萬名優秀人才。是國家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它參與了國家自成立以來幾乎所有的立法活動,引領了國民法學教育的創新、法學理論的創新和法學思想的更新,并代表國家對外進行法學學術和法律文化交流。
2.西南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政法高等學府。改革開放后,是全國首批重點大學,全國首批優秀法律人才教育培訓基地。教育部
華東政法大學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經華東軍政委員會批準,圣約翰s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東吳大學、
廈門大學、滬江大學、
安徽大學、
上海大學、震旦大學合并,在圣約翰s大學。1958年,學校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1963年再次成立,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撤銷;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第二次復課。2007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學校是上海管理的大學。
4.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人民教育部直屬的普通高等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以經濟、法律和管理為主,包括哲學、文學、歷史、科學、工程和藝術等九大學科。211工程大學和重點建設大學的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并已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名單(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學校有兩個校區,南湖校區位于美麗的南湖之畔,首義校區位于歷史悠久的黃鶴樓下。70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30多萬名各級各類學生,畢業生的水平和質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一大批畢業生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高級領導干部、學術精英和商業大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5.西北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位于西安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安,是一所法學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等學科相互支撐,和諧發展。學校是國家法律人才培養基地之一五院四系被譽為國家級政法人才培養隊伍、西北地區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陜西省重點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是李哥聯盟中國高等法學教育與常聯盟西安高水平特色大學安伍鎮。
四喜
1.北京大學法學院
北京大學法學院成立于1999年6月26日,其前身是北京大學法律系。北京大學美國的法律學科起源于1904年,是中國近代法律教育中歷史最悠久的學科。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法學院取得了快速發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推進國家法治建設等方面始終走在中國法學院的前列。北京大學法學院擁有眾多國內外知名學者、跨世紀中青年教研骨干和新世紀人才,擁有經濟法、法理學、憲法與行政法、刑法學四個國家重點學科。2013年,在世界著名的QS高等教育排名中,北京大學法學院位列中國大陸法學院第一。2015-2010年,北大法學院連續三年躋身QS前20名,位居mainlandChina第一,亞洲前三。
2.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國誕生后成立的第一所正規高等法學教育機構。它被稱為工作機器中國美國的法律教育與法學家的搖籃,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鎮,以領導法律教育,一個平臺
武漢大學法學教育起源于1908年創辦的湖北法政學堂。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時,法學院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大學校長王世杰、著名法學家周玉生等曾兼任或全任院長;武漢大學于1979年恢復法律系,1986年重建法學院。著名法學家韓德培教授、著名犯罪學家馬克昌教授、著名國際法學家馬軍舉教授、余勁松教授、曾、肖永平教授先后擔任系主任、系主任、院長。現任校長是著名經濟法學家郭峰教授。在,武漢大學我國法學學科成功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歷次國內法學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根據年度QS全球法學院排名,武漢大學美國法學學科排名世界第50-100位,具有較高的國際聲譽和國際影響力,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法學院之一,被譽為珞珈山上的冠軍軍隊。
4.吉林大學法學院
吉林大學的法學教育和研究始于1948年。改革開放以來,吉林大學的法學教育和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88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吉林大學法律系轉制為吉林大學法學院。經過70年的發展和奮斗,吉林大學法學院已成為中國法學教育重鎮和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現任院長是何志鵬教授。年吉林大學法學入選一級學科,為新時期吉林大學法學的再出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圖書館的頂樓!你可以Idon’我走不到圖書館的前樓梯。你需要穿過一樓的自習室豎橘輪才能到達廁所。廁所右側有樓梯,可以直達頂樓,進入雜志期刊閱覽室。兩邊都有樓梯,上樓就好!不過我一般只呆在雜志閱覽室,沒去過電子閱覽室~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風光如何?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有獨立校區,占地1528畝。教學設備價值7941萬元,藏書175萬余冊。體育設施齊全,后勤服務設施功能齊全,擁有云南省高校唯一占地2萬平方米的高爾夫練習場;校園環境優美優雅,校園建筑別具一格。它被教育部Xue西安n.com選為校園環境令人滿意的50所大學,并榮獲建設部建筑設計銀獎、人民60周年建筑創作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云南省園林單位。
暨南大學教務處在黃埔大道西601號。
學校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4個、國僑辦重點學科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個、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1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4個。8個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
截至2019年森粗3月,學校有全譽春氏日制學生37918人,其中本科生26837人,研究生11081人,外國留學生11767人;有專任教師240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長江學者(含特聘、講座、青年長江)16人,杰青、優青獲得者慶散35人,珠江學者42人,教授723人,副教授904人,博士生導師808人,碩士生導師1601人。
暨南大學將原有的商科大學改組為商學院,隨后又陸續增設了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和法學院。同時附設中學部,其中高中部設普通科、商科、師范科和農科,初中部則不分科。此外還設置了一個很特殊的專業——外交領事專修科,在當時堪稱獨一無二。學校的硬件設施也頗具規模,教學樓、宿舍、實驗室、運動場等一應俱全。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文法學院教學辦在哪里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法學在哪個校區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