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教育 >大學信息 >正文

      南京曉莊學院2021年招生計劃 南京曉莊是一本還是二本

      更新:2023年07月19日 23:30 大學路

      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南京曉莊學院2021年招生計劃 南京曉莊是一本還是二本,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南京曉莊學院2021年招生計劃 南京曉莊是一本還是二本

      南京曉莊是一本還是二本

      南京曉莊是一本還是二本介紹如下:

      南京曉莊學院是一本。

      南京曉莊學院在江蘇是本科批次招生, 所以我們通常認為南京曉莊學院是本科大學。自2017年開始, 江蘇省高考將本一,本二,本三3個批次,調整為本一本二兩個批次。自2021年開始江蘇省高考將本一,本二批次合并為一個本科批次)。

      南京曉莊學院(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是由江蘇省和南京市共建,南京市屬全日制公辦本科院校,2017年成為江蘇省省級碩士立項建設單位。學校前身是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范。

      2000年3月,原南京師范專科學校, 南京教育學院 南京市曉莊師范學校合并組建成為南京曉莊學院,2014年南京幼兒高等師范學校并入。學校共有方山莫愁兩個校區校園面積近1500畝設有15個專業學院47個本科招生專業共有教職工1375人。

      全日制在籍本科學生18400余人。學學校有國家特色專業1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品牌專業1個,省重點專業8個。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3個省卓越教師人才培養試點專業2個省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

      省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3個,獲得省級以上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

      南京曉莊學院的學前教育專轉本不招了嗎

      招的呢。選拔對象(1) 列入國家普通高校招生計劃,經省招生部門按規定程序正 式錄取的,在江蘇省各類普通高校的專科三年級在籍學生(含普通 高校對 口單獨招生學生、2019 年秋季入學的面向社會人員開展全日 制學歷教育招生學生) 。
      (2) 普通高職(專科) 錄取后及在校期間從江蘇省應征入伍服 義務兵役,退役復學后的三年級在校學生(不包括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 ,及普通高職(專科) 畢業當年從江蘇省應征入伍服義務兵 役,退役一年內的畢業生(不包括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 ,經有關 單位嚴格按照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審核后可參加我校的退役大學生士 兵免試“專轉本”專業的招生。

      金陵科技學院和南京曉莊學院哪個好一些?

      金陵科技學院和南京曉莊學院都是不錯的學院, 下面多角度進行二者對比:

      一、學校榮譽對比

      1、金陵科技學院:一所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國家建設類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試點高校、教育部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單位、中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創始單位、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入選省級碩士立項建設單位。

      2、南京曉莊學院:是江蘇省和南京市共建的全日制公辦本科院校,前身是陶行知先生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后由原南京師范專科學校、南京教育學院、南京市曉莊師范學校等學校合并組建而成,是江蘇省2017-2023年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二、師資力量對比

      1、金陵科技學院:截至2021年5月,學校擁有專任教師近130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30余人,雙聘院士1人,聘請了國內外4位院士為學校榮譽(名譽)教授,另有一批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江蘇省“雙創計劃”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紫金人才計劃”、南京市勞模等優秀人才。

      2、南京曉莊學院:截至2021年5月,學校共有教職工1375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533人,博士學位教師393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海外知名高校專家教授等30余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加盟學校特聘教授團隊。

      三、學術研究對比

      1、金陵科技學院:學校秉承“厚德興業”的校訓,踐行“三干三創”的校風(三干:肯干、能干、實干;三創:創新、創業、創造),堅持“需求導向,能力為本,知行合一,重在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切實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基礎扎實、職業素養好、實踐能力強、發展后勁足的應用型人才。學校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11項。5門慕課在教育部愛課程網上線,成為在教育部愛課程網上線慕課的首個非211高校。

      學校積極扶持師生創業實踐,“金科創客匯”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眾創空間。三年來學校平均就業率達96%以上,累計為社會輸送了10.6萬余名應用型人才,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普遍好評,大批畢業生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干力量。

      會計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軟件工程、動畫、會計學、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等4個專業為省級品牌專業,會計學、服裝設計與工程、動畫、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等4個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機械類、土木類、工商管理類、設計學類等4個專業類為省級重點專業類。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劃試點專業,通信工程、軟件工程為省級卓越工程師(軟件類)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現有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省級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省級實踐教育中心3個(含建設點)。

      2、南京曉莊學院:截至2017年9月,學校擁有江蘇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基地1個、江蘇省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1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獲批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建有陶行知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院等校級研究機構。2018年10月,獲批1個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基地:南京曉莊學院與南京市江寧區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基地。

      江蘇省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江蘇省高校特殊生物質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建設實驗室。

      截至2017年9月,近5年來,學校約100個科研項目獲得“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等基金立項;15項科研成果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高層次獎勵,師生發表(收錄)在SCI、EI、SSCI、CSSCI上的學術論文達600余篇。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金陵科技學院 、 百度百科——南京曉莊學院

      南京曉莊是二本還是一本

      南京曉莊學院是一本。

      南京曉莊學院簡介如下:

      南京曉莊學院(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是由江蘇省和南京市共建、南京市屬全日制公辦本科院校,2017年成為江蘇省省級碩士立項建設單位。

      學校前身是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范;2000年3月,原南京師范專科學校、南京教育學院、南京市曉莊師范學校合并組建成為南京曉莊學院;2014年,南京幼兒高等師范學校并入。

      截至2022年6月,學校有方山、莫愁和曉莊(行知園)三個校區,校園總面積近1500畝;設有15個專業學院,47個本科招生專業;共有教職工1400余人,全日制在籍本科學生18000余人。

      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6月,學校充分發揮學科科研龍頭作用,確立了以教師教育為主體,以新文科和新工科為兩翼的三大學科體系。2021年學校獲批3個“十四五”省級重點學科、14個“十四五”市級重點學科。

      2021年學校獲批3個“十四五”省級重點學科、14個“十四五”市級重點學科,16人入選“江蘇省科技副總”。

      師資力量:

      截至2022年2月,學校共有教職工1328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514人,博士學位教師346人;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等38人;有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省“333工程”培養對象、省高校“青藍工程”培養對象、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省高校“教學名師”等各類稱號者60余人。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南京曉莊學院2021年招生計劃 南京曉莊是一本還是二本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南京曉莊學院2021年招生計劃 南京曉莊是一本還是二本”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