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的前身是山西省戲曲學校,創建于1958年,2002年經省*批準,教育部備案,山西省戲曲學校與山西省戲劇研究所合并組建山西戲劇職業學院。
原山西省戲曲學校是一所以戲曲教育為主要特色的藝術中專,在丁果仙、牛碧局桂英、郭鳳英等一大批晉劇表演藝術家的言傳身教、辛勤耕耘下,學校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創造了輝煌的辦學業績。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1萬余名藝術人才,特別是為山西省直五大藝術院團及全省各個文化藝術單位培養了大批藝術骨干,成為全省最重要的藝術人才培養基地之一。許多畢業生已成為省內外的表演藝術家。如:歌唱家戴玉強,作曲家賈國平,嗩吶演奏家石海斌,影視演員趙濤,戲曲導演張巧英,戲曲表演藝術家栗桂蓮、苗潔、張智、武俊英、張建琴、胡常娥,話劇表演藝術家張治中、高菊梅,書法家田樹萇,版畫家張澤民等。由于辦學成績突出,從1980年到2000年,學校連續3次被教育部確定為重點中專。
在新世紀,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踏上了一條探索之路、改革之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實踐、認識,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逐步明確了新時期的辦學方向。那就是緊緊依托文化行業,堅持走三條道路,努力建設三個基地,即:堅持走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道路,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基地;堅持走守正出新的發展道路,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傳統藝術的改革創新基地;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實用型優秀藝術人才的培養基地。
在理清思路、科學定位的前提下,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經過艱苦努力,特別是近幾年的創新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
一、初步完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群建設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已形成了以舞臺藝術專業為主,以文化事業管理為輔,兼容市場熱門專業的專業群。舞臺藝術專業主要包括戲曲表演、音樂表演、影視表演、舞臺美術設計、播音與主持、編導等。文化事業管理專業主要包括兩個方向:非襪慧數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群眾文化管理。新興專業主要包括公共關系、藝術設計、酒店管理、導游及攝影等。目前,學院共設有7個系、13個專業、19個方向。戲告首曲表演和音樂表演專業是學院的教學改革試點專業。
二、建立起一支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培養優秀實用型人才,必須有兼具舞臺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作支撐。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雙師型教師已達92人,占到專業課教師總數的76%。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省級青年教育專家1人,省級雙師型教學1人,省級雙師型優秀教師2人,全國“紅梅大獎”獲得者3人,全省“杏花獎”獲得者近40人。學院聘請張繼鋼、趙季平、閆惠昌、王愛愛等一大批藝術家擔任客座教授、名譽院長,進行講學和指導;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擔任*教師,講授技能課;積極對本院教師進行培養、培訓,鼓勵進修深造,鼓勵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鼓勵參加社會實踐,鼓勵到行業中*,以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目前,學院已形成了以專業帶頭人為龍頭,以骨干教師為中堅,以*教師為補充,以客座教授為提升,結構合理,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長期探索,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探索總結出了“基礎教學——實訓實踐——項目驅動——市場檢驗”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結合市場需要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的新模式,體現了教學過程的靈活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進一步提高了學生職業能力。
四、推出了一批藝術精品,開創了全方位合作辦學新局面
在新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引領下,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自2004年起,以“每年一臺戲、五年打造五臺戲”的目標和效率,相繼推出5部大戲,豐富了山西省的文藝創作,給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為建設文化強省做出了突出貢獻。結合精品劇目的創作、演出,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積極邀請藝術名家進行創作,邀請各大藝術院團合作演出,形成了與專家合作、校際合作、院團合作、院企合作以及國際合作的立體式聯合辦學新格局,極大地豐富了辦學形式,使學院充滿了活力。
五、開辟了一條教學成果市場化運作的渠道
為了使學生的教學實踐成果得到轉換,實現精品劇目運行機制的創新,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成立了華夏之根藝術團,負責創作演出。同時還注冊成立了山西華夏之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市場化運作。文化產業開發部則負責校內外資源整合。教務處與教學各系部協調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共同建立起了緊密配合、相互協作的精品劇目運行機制。
在未來的5至10年時間內,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將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大教學投入,加強教學管理,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高等職業藝術院校,為山西文化強省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近年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對學生職業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職業道德的要求進一步提高,為藝術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命題。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學校升格以后,在理清思路,科學定位的前提下,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概括總結出了“基礎教學——實訓實踐——項目(劇目、任務)驅動——市場檢驗”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打造精品成為龍頭和驅動力,形成了院團合作辦學的新格局,并且進一步帶動了教學內容、方式以及師資結構等一系列深層次改革。學院近10年來的教學實踐即是在這一辦學定位和模式下展開的,并且取得顯著成效,彰顯了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的辦學特色,增強了學院競爭力,樹立了學院的品牌和形象。
(一)實施精品劇目戰略,為強化學生藝術實踐提供了舞臺
學院緊緊圍繞優秀實用型藝術人才培養的目標,更加主動自覺地把學校辦學融入全省乃至全國的文化建設大格局中,于是,學院突破傳統教學劇目局限,通過創作演出藝術精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幾年來,創作演出的主要藝術精品有:
1.大型民族交響樂《華夏之根》
2004年,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發揮音樂系的優勢,推出了大型民族交響樂《華夏之根》。《華夏之根》以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和人文、自然景觀為背景和素材,通過民族交響樂和視頻畫面相結合的形式,藝術地再現了山西輝煌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被譽為2004年中國民族樂壇上出現的一道亮麗風景,并于2007年榮獲第六屆中國“金唱片”獎。
2.兒童話劇《我能當班長》
2004年,學院以話劇影視系學生為主體推出新編兒童話劇《我能當班長》。此劇以校園生活為題材,生動地再現了當代少年兒童的學習生活,反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理想追求。此劇填補了山西省兒童話劇的空白,并榮獲文化部第十一屆文華新劇目獎、共青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
3.兒童話劇《劉胡蘭》
2005年,學院推出了兒童話劇《劉胡蘭》。此劇進行了新的探索和突破,英雄的成長脈絡更加清晰,烈士的英雄形象更加可親、可敬、可歌、可泣。此劇被上海市教育局列入2005年小學生必修課之一,應邀赴上海市巡回演出。
4.大型戲曲交響樂晚會《山西四大梆子交響演唱會》
2006年,學院創作演出了大型戲曲交響樂晚會《山西四大梆子交響演唱會》。晚會采用交響演唱會的形式,將四大劇種的精彩唱段通過交響音樂有機結合,既保留了各劇種的神韻,又賦予其新的色彩,整場晚會形式新穎,別具一格,受到專家和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充分肯定。
5.大型精品旅游晚會《唱享山西——經典民歌匯》
2007年,學院推出大型精品旅游晚會《唱享山西——經典民歌匯》。該晚會選取了極具代表性的幾十首山西民歌,在保持歌曲原汁原味的同時,輔之以燈光、音響、LED全彩屏、舞美和舞蹈的包裝、烘托,氣勢恢宏,賞心悅目,給觀眾帶來了美的享受。晚會被確定為太原市文化旅游項目之一,長期承擔著演出任務。
連續不斷、集結式精品劇目的推出,不僅為人民群眾提供了精神產品,同時也直接有效地為學院舞臺表演專業及其相關專業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精品劇目的創作,對于學生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就業能力的提升等各個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加強院團合作,為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創造了條件
為了打造精品劇目,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更新觀念,創新思維,開拓了一條“整合資源,為我所用,互惠互贏,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
1.與專家合作
近年來,在精品創作中,王愛愛、栗桂蓮、孫昌、武俊英、趙季平、程大兆等名人、專家的加盟,保證了藝術作品的質量。學生與名人同臺演出,零距離地接觸大師,聆聽教誨,耳濡目染,感同身受,獲得課堂教學中難以企及的效果。
2.校際合作
在精品劇目創作中,與
中央音樂學院、
上海音樂學院等本科院校開展合作,增進了學校與各大院校之間的友誼,并帶動了教育教學各個層面的合作與交流。
3.院團合作
與藝術表演團體合作共建是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的傳統。近年來,這種院團合作進一步擴展到共同打造藝術作品的新領域。學院與山西省歌舞劇院、山西省晉劇院、香港中樂團等具有實踐經驗的演出團體合作,促進了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也為學生就業提供了機會。
4.院企合作
近年來,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成功地開辟了一條院企合作、打造精品、責任分擔、利益分享的市場化運作道路。比如,《唱享山西——經典民歌匯》便是由太原文廣集團提供前期*資金,學院承擔創作演出任務,通過股份合作的形式,實現效益分享。這一演出方式,真正實現了工學結合、頂崗實習,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實踐演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教學帶來了活力。
5.國際合作
2006年國際劇協瑞典中心主動派專家到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考察,并與學校簽訂了兒童劇合作開發項目。由瑞典方面提供資金,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創作演出兒童劇,送戲下鄉,文化扶貧。國際合作為學院辦學開辟了新的渠道,對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開闊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視野。
(三)深化教學改革,為培養實用型藝術人才夯實了基礎
在精品劇目驅動下,山西戲劇職業學院不僅形成了以院團合作為主要特征的辦學新格局,同時整個教育教學也面臨著新的課題。傳統的教學方法、手段與全新的辦學理念和定位難以匹配,只有進行更廣泛、更深層次的改革,才能使教育教學形成良性運轉的新機制。
1.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新的教學方案突出了實踐性、職業性、開放性、靈活性的特點;實踐類課時提高到總教學課時的50%以上;增加了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2.優化課程體系
近年來,為確保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一是各專業按照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遴選教學內容,如音樂表演專業增開了《山西民歌》、《戲曲藝術賞析》等必修課,戲曲表演專業增開了《小品與創作》、《晉劇音樂概論》等必修課。課程建設與改革強化了學校的專業特色;二是按照“統籌規劃、重點建設、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原則,加強課程建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課程。經過兩年努力,學院現已建設完成省級精品課程2門,院級精品課程7門,省院兩級精品課程已基本形成。
3.改革教學方法
一是課堂教學積極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原則,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教學、互動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二是在校內實訓基地實踐中,鼓勵學生自主創作演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三是工學結合。改變傳統程序化的教學方法,推廣現場教學法,縮短教學周期,提高成才率。
學院還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加大了投入力度,建成了數字圖書館,為每個系配備了多媒體設備,豐富了教學手段。
4.創新考核辦法
制訂出臺了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考核標準,擴大了考核內容,將精品劇目、校內外實訓基地實踐等內容納入考試考核范圍。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考核辦法,將傳統的以分數衡量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考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的考核方式。
5.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多年來,學院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特別是結合行業特點,把“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戲比天大”“救場如救火”等藝德,注入到學生的藝術實踐中,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職業道德教育,避免了空洞的說教。
(四)優化師資結構,為造就高素質人才提供了保障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采取“聘請、內部培養、逐步優化”的辦法,大力進行師資結構的改革和優化,形成了由客座教授、*教師和專任教師三部分組成的教師群體。近年來聘請了張繼鋼、趙季平、趙景勃等一大批藝術家擔任客座教授,進行講學、指導創作和排練,同時聘請了苗潔、張智、王春燕等一大批省內具有豐富創作、演出經驗的名家擔任*教師,講授實踐技能課程,充實了教師隊伍。
在內部培養方面,一是鼓勵青年教師外出進修,攻讀研究生;二是建立激勵機制,完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評選辦法,提高教師代課費,調動教師積極性;三是鼓勵教師參與學院教學劇目的創作演出,豐富藝術實踐經歷,掌握行業發展前沿動態,并努力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提高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
目前,學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專業帶頭人為龍頭,以骨干教師為中堅,以*教師為補充,以客座教授為提升,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開放性和職業性的特點,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了保障。
(五)堅持機制創新,為實現教學成果的市場化轉換開辟了渠道
為了學生實踐成果的轉換,實現精品劇目運行機制的創新,學院成立了華夏之根藝術團,負責創作演出。同時還注冊成立了山西華夏之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市場化運作。
隨著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學院畢業生越來越受到各用人單位的歡迎,有的學生還未走出校門,已被藝術院團提前“訂購”。近年來在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學院一直保持良好態勢,學生就業率逐年增長。
學院幾年來的實踐教學不僅為社會造就了一大批藝術人才,同時為人民群眾提供了一系列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華夏之根》、《我能當班長》、《山西四大梆子交響演唱會》、《唱享山西——經典民歌匯》等精品劇目演出達526場,觀眾人數達55.7萬人次。
經過近幾年來的拼搏奮斗,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在全國同類藝術院校中創造了多項新的紀錄:打造藝術精品數量最多;劇目演出場次最多;觀眾最多;合作的院團數量最多;實踐教學涉及的專業最多,學生參與人數最多等。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經驗,為全國高等藝術職業學院提供了借鑒,對藝術類高職教育教學規律的研究探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