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大學排名 >專科排名 >正文

      黨務管理專科學校排名前十 “百千桑梓地 億萬老家人”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三) - ...

      更新:2023年08月16日 15:55 大學路

      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帶來了黨務管理專科學校排名前十 “百千桑梓地 億萬老家人”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三) - ...,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黨務管理專科學校排名前十 “百千桑梓地 億萬老家人”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三) - ...

      大連海事大學的交通運輸管理學院的專業排名? - 百度...

      一些表面的可以到學校網站上查詢( ),我跟你說一些比較實際實用的東西。首先海事的特點有這么幾點:
      1、航運特色鮮明。這個顯而易見,最強勢的專業航海、輪機都是海上專業,其他優勢專業如海商法、航管、物流、交通等都跟海運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大多優勢專業都集中在交通運輸管理學院,這個下邊詳細介紹;
      2、校友資源廣泛。當然說的是航運界,在當今航運界的中上層領導中,應該大多數出自海事,而且眾棗鎮多港口(大連、青島等等)、地方海事局領導也都由海事校友把持,所以海事畢業生在航運界是被廣泛認可的,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上海事就要選跟海相關的強勢專業;就業不用過多擔心;
      3、不差錢。作為交通部唯一直屬的重點大學,海事歷來相當不差錢,要是學習好的話,獎學金十分優厚,另外還有許多競賽、杯賽啥的;
      4、說說缺點,就是學術氛圍很差,可能因為是工科院校或是就業不錯,所以學校里跟大工相比,學術氛圍明顯不在一個檔次。

      然后說說你想了解的交通運輸管理學院情況。
      交管學院絕對是陸上專業的頭牌,綜合現今各方面看,優勢專業排名為:
      1、航運管理:即以前的國航,傳統優勢專業咐慎、招生歷來不少,就是因為就業一直不錯,就業去向還是比較廣的,進船務公司、做船代、貨代、航運調度、港口、物流企業都行;
      2、物流管理(工程):其實跟航管淵源頗深,不過今年逐漸偏向正統的物流方向,就業也還不錯,就業去向有港口、物流企業、貨代等,值得注意的是海事物流專業研究生是本校四個國家重點學科之一,所以到時候考研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3、交通運輸(港口、外貿):跟前兩個也是相輔相成的,偏向交通規劃 、港口設計等,就業去向也是港航企業、外貿公司等;
      4、其他的諸如經濟學、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以前跟前幾個專業不是一個學院的,在實力、特色、就業前景等都遜色不少,在這兒就不做贅述,如需了解,可向衡巖敬校招生辦咨詢。

      另外再提醒幾點:
      1、除了交管這幾個好專業外,海事的海商法也相當強勢,如若把海運保險、合同法學好了,社會急需這類人才。另外,還有電氣工程、通信工程等幾個其他學院的專業也不錯;
      2、這些好專業招分一般比較高,確定目標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好專業和近年錄取情況;
      3、至于你說的好到外企或出國,還是剛才提到的這幾個好專業,都差不多,因為主要面向外貿的嘛,出國留學也有機會,大二大三都可以申請,一般是到英國、法國這些歐洲國家去;
      4、機械學院也有一個物流工程專業,那是前年剛成立的,不是正統的物流,就業情況如何還不好說。
      5、最后,祝你能夠選擇一個理想的大學與專業,并能美夢成真!

      江蘇海洋大學是985院校還是211院校?

      江蘇海洋大學 不是 985大學 ,也不是 211大學 ,該校是一所多科性應用研究型大學。江蘇有11所211大學,2所985大學,目前教育部門不再接受211和985大學申報,已經統籌為雙一流大學建設。

      江蘇海洋大學(Jiangsu Ocean University),簡稱江海大(JOU),學校位于“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的核心區先導區、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連云港市。主校區坐落在國升備賀家5A級風景名勝區、《 西游記 》文化發源地 花果山 西麓,是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建設高校、農業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依托高校、全國涉海高校教務聯盟理事高校、全國涉海高校海洋課程聯盟成員高校、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江蘇船舶與海洋類高校協同發展聯盟成員高校、江蘇省海洋生物產業技術合作聯盟理事長單位、中國漁業協會海洋牧場分會副會長單位。

      學校簡介

      1989年經國家教委批準,在籌建 淮海大學 的基礎上建立 淮海工學院 。1998年至2002年,江蘇鹽業學校、連云港水產學校、連云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學院。2010年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7年7月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19年7月學校由淮海工學院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截至2021年6月,學校有蒼梧、通灌、宋艞、墟溝4個校區,占地2184.87畝,校舍面積64.53萬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21200余名。

      學校持續加強課程建設,按照“拓寬基礎、重視應用、強化素質”的總體要求,不斷擴充課程總量、優化課程結構、提高課程教學水平。積極探索完全學分制條件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教學內容和考試方式改革。2011年承擔江蘇省“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全面學分制改革”。2013年10月,項目通過了由省教育廳主持的驗收鑒定,并入選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和二等獎7項。學生龍舟隊三次蟬聯中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冠軍,三次奪得世界大學生龍舟錦標賽冠軍。

      2016-2017年,學校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50項,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70項,獲“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省賽獎項5項、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滾滲賽省賽11項、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國賽2項、江蘇省大學生機器人大賽16項、“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賽9項,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700多人次。

      學校堅持以規范管理和強化服務為抓手,努力為教師發展和學生成才提供良好環境。學校黨政堅持科學治校、*治校、依法治校,扎實推進黨務公開、校務公開,充分尊重學術權力,不斷完善治理結構、優化運行機制,積極探索建立“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管理”的現代大學制度。學校管理規范有序,審計工作走在江蘇高校前列,獲“全國內審先進單位”。 學校高度重視和維護學生權益,以幫助所有學生“成人立志、成才立業”為宗吵派旨,貼近學生實際服務,及時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學校醫療保健和飲食服務機構齊全、設施良好。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當前,全校師生正緊緊圍繞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全力貫徹落實省委省*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地處濱海城市的區位優勢,緊密對接區域海洋新興產業,加快改革發展步伐,切實提高辦學質量,為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研究型海洋大學,辦黨和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努力奮斗。

      院系專業

      截至2021年6月,學校下設20個二級學院,開設69個本科專業,專業門類覆蓋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農學、法學、經濟學、藝術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十個學科門類。江蘇海洋大學設立的專業主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動植物檢疫、生物技術、海洋科學、水產養殖學、水族科學與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海洋資源開發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 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 、機器人工程、機械電子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港口航道和海岸工程、工業工程、工程管理、 土木工程 、地理信息科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訊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環境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土地資源管理。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11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213人,其中628人具有高級職稱,正高163人,博士441人。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江蘇省教學名師2人;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2人,江蘇特聘教授4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入選獲得教育部骨干教師資助計劃、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江蘇省高等學校青藍工程、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等省部級人才工程234人次;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2個,100余位教師被國內外高校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

      學科建設

      截至2021年11月,學校擁有7個碩士學位授權 一級學科 ,1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涵蓋了經濟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8個學科門類 ;1個省級優勢學科,1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培育)學科,7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建設學科。

      重點學科

      江蘇省優勢學科(1個):海洋科學與技術

      江蘇省一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機械工程

      江蘇省一級重點建設學科(7個):中國語言文學、應用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藥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教學建設

      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上手快、后勁足、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和基層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建設緊緊圍繞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不斷加大調整和發展力度。截至2021年6月,學校有8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專業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個江蘇省級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一期項目、9個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9個江蘇省特色專業、9個江蘇省重點專業(類)。

      特色專業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繪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 漢語言文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

      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水產養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海洋技術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水產養殖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產養殖學、海洋技術、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測繪工程、海洋科學、藥物制劑、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

      江蘇省特色專業(9個):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化學、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工商管理、制藥工程、水產養殖學

      江蘇省品牌專業(4個):水產養殖學、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海洋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江蘇省重點立項建設專業(9類):水產類(水產養殖學、海洋科學)、化工與制藥類(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制藥工程)、工商管理類(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學、會計學、財務管理)、計算機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件工程 、網絡工程)、電子信息類(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 機械類(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機械電子工程)、 海洋地理信息技術類(海洋技術、地理信息科學、海洋管理)、能源動力類(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外國語言文學類( 日語 )

      學術科研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擁有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7個省級科研和產業孵化平臺,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優秀科技創新團隊4個。

      2010-2015年,學校教師共主持和參與廳級以上科研項目500多個,在中國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00多篇,被SCI、EI、ISTP國際期刊收錄1100余篇,申請專利300多項。“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生物法制備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滸苔生長發育及其應用研究”等3個項目獲得國家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智能卡式水表及其小區網絡系統設計研究”、“系列新型有機多胺的合成及應用研究”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數字城市空間管理動態信息采集研究”獲得中國測繪學會科技進步獎,“研發項目質量管理研究”獲得江蘇省軟科學成果獎,一批成果獲得連云港市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6月,學校與多所國外高校簽署教育與科研合作協議,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等國數十所高校保持友好往來。常年邀請外國文教專家來校講學任教。每年選派優秀中青年教師出國深造,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有多位教師參與國際學術刊物編審工作。

      全國共有211大學有112所和116所的區分,因為有4所院校分別擁有兩個校區,地方會分別統計;39所985大學。

      江蘇211大學名單(11所):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蘇州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985大學名單(2所):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211工程,又稱“211工程”大學、“211”高校,“21代表21世紀,后面的1代表100”,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重點大學。即在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重點建設工作,是中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

      985工程,又稱“985工程”大學、“985”高校,“98代表1998年,后面的5代表5月”,1998年5月4日,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985工程一期建設率先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開始實施。

      985、211的區別

      定義不同

      985大學即參加“985工程“的大學,即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211大學即參與“211工程”的大學,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

      實施時間不同

      1999年,“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1995年11月,211工程正式啟動。

      涵蓋大學不同

      985大學都是211大學,但211大學不一定是985大學。

      建設內容不同

      “985工程”建設任務為機制創新、隊伍建設、平臺建設、條件支撐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等五個方面。

      “211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

      首都師大

      首都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

      學校名稱
      首都師范大學,簡稱首師大
      英文校名: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縮寫為CNU
      成立時間
      1954年
      學校層次
      一類本科院校,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制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五,2007中國大學理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三。
      學校性核滾質
      國辦學校
      學校地址
      校本部:
      通訊地址:北京市西三環北路105號
      郵政編碼:100048
      分布院系: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系、化學系、生命科學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教育技術系、大學英語教研部、體育教研部、圖書館、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
      北一區:
      通訊地址:北京市西三環北路83號
      郵政編碼:100089
      分布院系:文學院、歷史學院、政法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文化學院、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圖書館
      校名北二區:
      通訊地址:北京市西三環北路56號
      郵政編碼:100089
      分布院系:教育科學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
      海淀分部: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通慧寺1號
      郵政編碼:100080
      分布院系:初等教育學院
      通州分部:
      通訊地址:北京市通州區中山街50號
      郵政編碼:101100
      分布院系:初等教育學院
      學校概況
      首都師范大學創建于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語、藝術等專業的綜合性師范大學,是北京市重點投校訓入建設建設,進入“211工程”的北京市屬重點大學。建校52年來,共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近10萬名,是為北京市基礎教育輸送合格師資和培養其他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的重要空氏毀基地。
      學校現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點40個,博士后流動站5個,碩士學位授斗備權一級學科13個,碩士點107個。市級重點學科6個,市級重點建設學科12個,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基礎學科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1個教育部體育與藝術人才培養基地,1個全國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北京地區生命科學與人才培養產學研基地, 1個教育部首都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
      歷史變遷
      學校始建于1954年,原名北京師范學院,1992年由北京師范學院、北京師范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合并組建而成首都師范大學。
      1954年北京師范學院創建
      1964年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并入北京師范學院
      1956年由華東師范大學(音樂系)、東北師范大學(音樂系)、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和音樂系)合并升格為北京藝術師范學院
      1960年由北京藝術學院
      1961年由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并入北京藝術學院
      1992年北京師范學院、北京師范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職業師范學院與外語師范學院合并組建首都師范大學
      1978年北京師范學院分院創建
      1978年北京師范大學一分校創建
      1978年北京師范大學二分校創建
      1978年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創建
      1982年北京師范大學一分校、北京師范大學二分校合并組建北京師范大學分校
      1985年北京師范大學分校(北京聯合大學職業師范學院)、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外語職業師范學院)等24所分校合并組建北京聯合大學
      校園環境
      學校占地約1900畝,建筑總面積約78萬平方米。學校教學、科研條件優良,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36,783臺件,擁有各類實驗室31個。校圖書館收藏各類圖書文獻277.95萬冊(件),其中印刷型文獻251.09萬冊,館藏基礎雄厚,是全國文獻資料骨干館之一。學校建有數字校園建設中心,穩定、完善、高效的校園網絡已全面開通。此外,還建有國家級標準塑膠運動場、體育館、羽毛球館、游泳池等體育運動場地。
      組織結構
      學校辦公室:
      學校辦公室是全校黨政綜合協調管理部門。其主要職責是:處理學校日常黨務、政務工作,組織、安排與協調全校重大活動;上級機關及校領導交辦的工作;組織、安排校黨委常委會、書記辦公會、校長辦公會、校級班子*生活會以及校務委員會、理論中心組學習、全校中層干部會、總支書記會等重要會議;全校重大政治活動的組織、安排以及特殊時期、敏感期的工作;檢查、落實、督辦上級布置的有關工作和學校做出的決議、決定;黨委文件及行政公文的起草、編輯、報送;機要文件、內部資料和學校印章的管理;校園網的建設、使用和維護;網絡信息的建設、維護;辦公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與管理;學校統計報表的整理、編制、報送;對外聯絡及接待工作;校友總會的工作;協調并負責全校*工作;學校文件的錄入、打印、裝訂;報告廳、國際會議廳及有關會議室的使用、維護及設備管理工作;學校報刊的訂閱、收發;學校文書、教學、科研、照片及實務檔案的收集、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全校計劃生育工作;北區的管理;機關總支工作;校史志的編撰工作等。
      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全體工作人員正以創新的精神,改進和加強各科室工作,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工作作風,重實際、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樹立廉潔勤政的良好形象,更好的為校領導、為部門和基層、為師生員工服務。
      教務處:
      首都師范大學教務處是在校長的領導下對全校本、專科教學工作進行組織和管理的職能部門。教務處下設教學管理、師資培訓、教務行政、注冊中心和教材管理等科室。教務處的主要職能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根據大學教學過程的規律和特點,對教與學進行有效的組織、指揮、協調和監督,以確保教學過程順利進行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目前,改革、建設和管理是教務處的三大任務。教務處擔負著組織全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工作;負責專業與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學風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實施學籍管理,教學質量管理、考試管理,教學秩序管理等工作。以“規范管理,熱情服務”為宗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建立健全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熱情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服務。
      工會:
      首都師范大學工會始建于1955年。1986年以來,建立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選舉產生了教代會常設主席團,并確定工會承擔教代會工作機構和職責。
      1990年根據院黨委意見,院工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和第二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同時召開(簡稱雙代會)。選舉產生了第八屆工會委員會和第二屆教代會委員會(簡稱雙代會委員會)。至此該校建立了"雙代會"制度。
      1993年首都師范大學成立。1996年召開第九次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第三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同時選舉產生本屆"雙代會委員"。2001年1月召開第十次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第四屆教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雙代會委員會"。
      在校黨委的領導下,"雙代會委員會"認真貫徹落實工會四項社會職能和教代會各項職責,配合該校各項中心工作,積極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為了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豐富教職工文化生活作了大量工作。為我校的改革、建設、發展以及穩定教職工隊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專業設置:法學、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學前教育、教育技術學、小學教育、漢語言文學、英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音樂學、繪畫、美術學、藝術設計學、舞蹈學、戲劇影視文學、歷史學、世界歷史、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物理學、化學、應用化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心理學、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軟件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
      學校下設文學院、歷史學院、政法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系、化學系、生命科學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教育技術系、初等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國際文化學院等17個院系以及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大學英語教研部、體育教研部。共有本科專業47個。各類在校注冊生總數28,74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081人,博士研究生325人,碩士研究生4,170人,成人教育學生12,123人,外國留學生1048人,已形成從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從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教育體系。
      學校現有教職工2520人,在1216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207人、副教授473人;博士331人,碩士44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6%。在校工作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導師12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教育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6人。學校已擁有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專家、學者,又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其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含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4人,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9人,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干教師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1人,北京市跨世紀人才38人,市級青年學科帶頭人22人,市級青年骨干教師80人,校級跨世紀青年學科帶頭人44人。53名教師榮獲*高師教師獎、霍英東青年教師教學獎和科研獎。
      學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在第一屆、第二屆教學名師獎評選中,學校有4名教授獲得北京市級教學名師獎。目前,學校共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14門。在優秀教學成果評選中,學校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含合作項目),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44項。學生在挑戰杯、數學建模競賽、電子競賽、英語演講等國家級及北京市級比賽中均獲得了多項獎勵。
      學校設有85個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十五”以來,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8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5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5項,“863”計劃項目及子課題13項,“973”計劃合作項目6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58項,科研項目總經費近7000萬元。編輯出版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數學》、《高教研究》、《教育藝術》等。科研成果,首都師范大學從1996年到2005年,完成著作1111部,發表論文7099篇,其中202篇(到2004年)被SCI(E)收錄,63篇被EI收錄,獲得6項發明專利權,10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18項,其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級社科獎12項,部社科一等獎1項,部社科三等獎3,北京市社科一等獎12項,北京市社科二等獎58項。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目前已同五大洲82所大學及教育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自1977年以來,接待40個國家和地區來訪5,393人次,聘請外籍專家396人次,同時向28個國家和地區公派教師進修講學、合作研究1379人次,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院校之一。“十五”期間,學校制定積極政策,鼓勵和支持國內外高層次的學術交流,鼓勵和支持各院系有計劃的主持高水平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目前,該校已同五大洲57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系,簽署了各類科研與人才培養合作協議,或互派學者訪問交流,或進行項目合作研究。此外,學校與眾多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關系,聯合進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科研成果轉化,科研合作的領域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與北京市屬科研院所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技開發等方面開展的實質性合作,使部分項目直接進入首都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十一五"期間,該校將逐步擴大與國內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同時,在現有國際合作的基礎上使合作更加深化和具體,力爭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有所突破和發展。
      首都師大附中、首都師大附屬育新學校、首都師大附屬實驗學校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基地,首都師大附中是北京市重點中學之一。
      [編輯本段]歷任領導:
      1954至1958 任校長;
      1957至1958任校黨委書記
      凌 莎
      1958至1961任校黨委書記
      鮑城吉
      1962至1964任校長;
      1961至1964任黨委書記
      楊伯箴
      1965至1968任校長;
      1965至1968任黨委書記
      馮佩之
      1973至1983任校長;
      1977至1983任校黨委書記
      崔耀先
      1983至1984任校長
      倉孝和
      1983至1988任校黨委書記
      何 釗
      1984至1989任校長
      楊傳緯
      1988至1993.4任校黨委書記;
      1993.4至1997.8任校長
      林培黎
      1989.8至1993.4任校長
      齊世榮
      1993.4至1997.8任校黨委書記
      于洸
      1997.8至2001.11任校黨委書記
      牛繼升
      1997.8至2001.11任校長
      楊學禮
      2002.4 至2004.2任校黨委書記
      謝維和
      2005.1 至2006.7任校黨委書記
      劉利民
      2001.11 至 2007.7 任校長
      2004.2 至 2004.12任校黨委書記
      許祥源
      劉新成 校長
      2007.7至今任校長
      [編輯本段]文化傳統
      學校歷來重視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來,先后被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評為全國和北京市“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并多次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新的世紀,首都師范大學將銳意創新,開拓進取,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水平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師范大學而努力奮斗。
      為適應21世紀北京市的基礎教育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教學改革,將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使學生的政治素質、專業素質和創造力有較大的提高,為北京市基礎教育培養大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質量的師資和其他社會主義建設急需的人才。在造就適應21世紀的北京市的基礎教育和社會需要的高水平的優秀人才上有新的突破。
      到2000年,該校培養規模為普通高等教育的本專科生、研究生共8800人,其中本科生為7000人左右,研究生為800人。成人教育為6000人,外國留學生400人。部分重點學科的專業教學質量和學生在德智體三方面的可比教育質量將達到國內高師的一流水平。

      “百千桑梓地 億萬老家人”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三) - ...

      浦江縣名勝古跡(一)

      “詩人小鎮”美景

      “古來圣賢淵藪,今朝人杰郡望。可堪仰佩齊相敬,摩肩甘服就訪”

      (A) 神麗峽景區

      地處浦江縣浦南街道麗水村,總面積6平方千米,距義烏28千米、杭州120千米。景區屬南山風景名勝區的東片景區。系橫店集團投資開發,并成為橫店影視城外景拍攝的影視基地。景區屬典型的自然峽谷型景觀,山巒起伏、巨石嵯峨、瀑布跌水層出不窮,自然資源較為豐富。景區北部祠堂廟宇、明清建筑別具考究。南部群山峻峭、自然環境清幽。有香爐煙云、朱云瀑布、石筍冷泉、仙人長眠、豬頭山、陳爺爺擔石、百步幽谷、流星崖觀鷹等多處山景。景區內長達3千米的古驛道,有一座古驛站“十里亭”。神麗峽自宋代以來就是文人墨客青睞之地,曾寫過大量游記與詩歌。目前是國家4A級 旅游 景區。

      (B) “江南第一家”

      位于浦江縣城東12千米的鄭宅鎮,以“一門尚義,九世同居”為特色,是以“鄭氏宗祠”為中心的主建筑景觀群,被譽為中國儒家“家族文化”典范。鄭氏家族曾立下“子孫出仕,有以臟墨聞者散顫,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正掘局位不許入祠堂”的家規,歷宋、元、明三代,長達三百六十余年,出仕一百七十三位官吏,無一貪贓枉法。因鄭氏家族的孝義家風被歷朝所推崇,許多感人的孝義事跡常被鄉民傳頌,也常被朝廷表彰,鄭宅時稱“義門鄭氏”,故又名“鄭義門”。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 朱元璋 賜封其為“江南第一家”。

      鄭宅秀色

      (C) 上山遺址

      位于錢塘江支流浦陽江上游的黃宅鎮境內,面積兩萬余平方米 ,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早期新時器時代遺址。上山遺址發現了居址、墓葬、環壕等遺跡 ,出土的文物約八十件陶器,大多數器型為大口盆。還發現了夾炭紅衣陶片,里面有稻谷的痕跡,為長江中下游以及更廣闊的地域范圍內 探索 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 。2006年5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D) 仙華舉讓山景區

      位于浦江縣城北9千米處,總面積18平方千米。又名仙姑山。仙華山以奇秀的山巔峰林為勝,在海拔六百米以上的仙華山巔,石峰聳峭壁立,拔地而起。主峰少女峰,海拔728米。傳說因軒轅少女元修在此修真得道升天而得名。景區屬低山丘陵地貌區,山頂緩坡地發育良好。因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步,光溫互補,四季分明,氣溫適中,山地植被覆蓋率約90%。分為“仙華峰林”景區(北),“梅塢香雪”景區(南),“寶掌幽谷”景區(東),“仙湖碧水”景區(西)。共有二十四奇峰、十四“怪石異洞”等一百二十處景點。仙華山景區目前是國家4A級 旅游 景區。

      仙華山

      (E) 詩人小鎮

      位于大畈(音范)鄉黃堂演山下、壺源江畔,因壺源江順山勢于村前拐了一個大彎,形似“杭州灣”,素有“小杭州”美譽。“詩人小鎮”以詩歌創作為主體,以研討詩作為核心,逐步形成“美麗鄉村養眼,開心體驗養身,詩修研學養心,綠色山林養肺”的 旅游 體系。

      浦江縣著名人物(三)

      任正非 ,生于1944年。祖籍黃宅鎮,生于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知名民營企業家。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主要創始人兼總裁。 1963年就讀于 重慶建筑工程學院 (后并入 重慶大學 )。1974年入伍中國人民*基建工程兵。1978年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1982年成為*“十二大”代表。1987年,集資創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988年任 華為公司 總裁至今。2003年,任正非榮膺網民評選的“2003年中國IT十大上升人物”。2005年入選美國《時代》雜志全球一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2011年,以11億美元首次進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056名,中國第92名。2015福布斯華人富豪榜排名第350位,全球富豪榜排名第1741位。2016胡潤IT富豪榜,任正非以105億元排名第35位。 2018年10月24日,入選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名單”。2019年4月,上榜美國《時代》雜志2019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2019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以16億美元排名第1425位。“2019年胡潤百富榜”排名第162位,入選“2019福布斯年度商業人物之跨國經營商業領袖”名單。“2019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排名第276位。2019年度“中國經濟新聞人物”。2020年2月,以21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國際中心·胡潤全球富豪榜”第903位。

      任正非先生

      第一任妻子孟軍,生長女 孟晚舟 ,現任華為副董事長、CFO。子任平,現為華為下屬的慧通公司董事長。第二任妻子姚凌,生次女 姚安娜 ,人稱“華為小公主”。

      任正非、孟晚舟父女

      戴夢熊 ,清代著名良吏。先在山西陽曲縣任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上思州(今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知州。任上正視 社會 弊端,興利除弊,勤政愛民,卓有成效。任知州的三年間,主持編修《上思州志》,是縣內今存的第一部志書。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六月升任戶部司員外郎。

      施克輝,生于1961年。畢業于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班,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歷任中央紀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主任,廣東省紀委書記等職。

      吳士維 (1886年—1957年)近代著名書畫家,出身于知名的吳氏“一門五代書畫之家”。自幼隨父吳申卿學習詩文,向舅父黃尚慶(曾為山水畫大師黃賓虹的老師)學書畫,更得“揚州八怪”之一邊壽民(江蘇省淮安籍)的筆墨傳承。一生隱逸鄉間,存世之作,都散落于民間。其中,年逾花甲之作《百蟹圖》最為著名,畫中百只大小螃蟹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妙趣橫生。三弟 吳茀(音符)之 見后欣然賦詩“ 攘攘胡為者,橫行一代中,奇觀今百出,草莽盡英雄 ”。

      吳茀之先生贊吳士維畫作《百蟹圖》詩

      朱位秋 ,生于1938年。著名力學專家。1964年從 西北工業大學 非線性振動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職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被聘為 華南理工大學 雙聘院士。朱位秋院士主要從事非線性隨機振動、結構寬帶隨機振動、隨機有限元及隨機疲勞與斷裂等方面的研究,在國際上首創了一個嶄新的非線性隨機動力學與控制的哈密頓理論體系框架。

      張效巡 (1883年—1971年)近代*人士、辛亥功臣。1905年考進浙江弁(音遍)目學堂,經人介紹加入光復會。1907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前身)第一期騎科。畢業后派充浙江新軍步兵第八十二標一營右隊排長。1911年11月5日,張效巡帶隊率先攻占城站、電報局、電燈公司、銀行并控制上城、中城西區各交通要道,為光復杭州立下戰功。隨后率部馳赴鎮江,充當前衛。于南京朝陽門外,搶奪山炮,轟擊目標,配合聯軍攻克天保城。返浙即擢升上尉連長。1919年授騎兵少校銜,1946年授陸軍少將銜。建國后加入民革。

      陳德征 (1899年—1951年)民國時期新聞出版界名流。1923年與胡山源(江蘇省無錫市江陰籍)等創辦“彌灑社”,并出版《彌灑》月刊。1926年任上海 《民國日報》 的總編輯。1927后任 * 上海市黨部主任委員,上海市教育局長等職。曾因“民意測驗”事件成為舊上海紅極一時的人物。當年《民國日報》發起“民意測驗”,選舉“中國的偉人”。揭曉時, 蔣介石 落得第二名,而第一名竟然是陳德征。蔣一怒之下派人將陳德征押至南京,關押幾個月后,“御批”各機關,對其“永世不得錄用”,但陳德征“民國第一偉人”稱號不脛而走。不久,在上海灘風云一時的顯赫人物,就此銷聲匿跡。子陳星弼,著名科學家。

      陳德征先生

      陳星弼 (音必。1931年—2019年)著名微電子學家。生于上海。1947年考取 同濟大學 電機系,并獲得獎學金。畢業后,被分配到廈門大學電機系當助教,后轉到 南京工學院 無線電系。再被指定到新成立的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 (今電子 科技 大學)工作,又到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進修半導體。1980年,被派往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做訪問學者,后轉加州大學伯克利點校,開始進行新型半導體功率器件的研究。1983年回國后被選為系主任,不久建立了微電子研究所。五十余年科學研究生涯里,碩果豐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和著述,并申請許多發明專利。獲國家發明獎及 科技 進步獎兩項,省部級獎勵十三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軍事研究項目、國家“八五” 科技 攻關項目多項。陳星弼院士是中國電子學會會員,美國IEEE高級終身會員,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被譽為“中國功率器件領路人”。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星弼院士

      張新(1903年—1985年)民國時期高級將領。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三期,后隨部參加北伐。1928年夏經胡宗南舉薦,先后任陸軍第一師第一旅第二團第一營營長、獨立旅第一團第一營營長,率部參加對鄂豫皖邊區紅軍及根據地的“圍剿”作戰,后任第九十二師第五五二團團長。抗戰爆發后,歷任軍校第七分校第二總隊大隊長和總隊長、第九十二師一三八旅副旅長,率部參加臺兒莊戰役,受重傷。后任九十九軍九十二師一三八旅旅長,率部參加第二、三次長沙會戰和浙贛會戰。后分任第七十六軍二十四師副師長、第五十七軍九十七師師長,參加豫中會戰。抗戰勝利后,任整編第七十六師二十四旅旅長,率部在陜西與人民*作戰,1947年10月在清澗被俘。

      倪樸 ,南宋著名學者。因石陵村人,故號“石陵”。好談兵舞劍,反對無用之學。認為用兵制勝,首先必須審明天下山川形勢。遍考群書,著《輿地會元志》四十卷,記載全國山川險夷、戶口虛實及經濟物產等狀況。又繪成縱橫各丈余的地圖,掛壁間晝夜研討。紹興年間,聞朝廷將遣將掃清河洛,喜不自勝,認為收復國土,建立功業在此一舉。即上書高宗,陳說抗敵取勝的有利條件及戰略部署、政治經濟等方面措施,忠誠激切。其書雖未能達于朝廷,但讀其文者莫不欽服。永康陳亮多次與之論辯,兩人成為莫逆之交。晚年著《鑒轍錄》五卷,痛責國家御侮用策之失。

      印貞中(1898年—1937年)民國時期高級將領。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一期。后隨部參加北伐戰爭。后歷任黃巖、路橋、孝豐等縣公安局局長及內河水上員警第七大隊大隊長、軍委會南昌行營“圍剿”軍別動隊南豐通信站主任、中央各軍校畢業生調查登記處組織股股長、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中校副官、中統局軍隊黨務處科長及副處長。因病去世后,軍委會頒令追贈陸軍少將銜。

      石西民 (1912年—1987年)著名新聞工作者、*上海市委原書記。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1937年,在武漢參加《新華日報》的籌建,并工作長達九年。撰寫了大量國內外政治評論、專論、通訊和新聞,并在統一戰線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歷任*南京市委宣傳部長,*中央宣傳部秘書長,*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上海市委書記,*中央華東局委員、宣傳部長,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局長等職。

      石西民故居

      陳志力,生于1907年。民國時期起義將領。早年先后畢業于孫傳芳創辦的金陵陸軍軍官學校和中央軍校第六期工兵隊。1942年任通訊兵第四團少將團長。1949年12月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通訊總隊長任上率部起義。編著有《閃光通訊勤務》等。

      蔣興儔 (音綢),明末清初高僧。八歲在蘇州報恩寺剃度出家。十三歲起漫游江浙,尋師訪道,參究禪法,后歸隱杭州永福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應避亂于日本的高僧澄一之邀,乘商船東渡,于十二月抵日本九州,次年正月到長崎,謁澄一于興福寺。說法之余,吟詩作畫皆臻神妙。日本道俗聞之與之交往,求教古琴及繪畫、治印之藝。曾為長崎延命寺撰《法華三昧塔銘》,名聲由是廣揚。時日本水戶藩主德川光圀(音國)雅重中國文化,聞其名,差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迎至江戶小石川別邸,尊為上賓。后幕府準其入水戶。德川光圀先在府內設別館招待,一面依明代寺院式樣改筑已廢之天德寺,修竣以后,改名為壽昌山祗園寺,延請其做住持和尚,為曹洞宗壽昌派開山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圓寂。日本僧俗聞喪,莫不沉痛哀悼。德川光圀立碑,題曰“壽昌開山心大和尚之塔”,墓地至今保存完好。工詩文,善書畫,精篆刻。有《自刻印譜集》、《東皋琴譜》遺世。當時在東瀛名氣超然,被奉為“ 日本篆刻之父 ”。《日本琴史》也稱“中國琴學盛于日本,實師之功”。

      彭政綱 ,生于1969年。優秀企業家。高級經濟師,先后在江蘇工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學習,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任職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浙江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上海世紀恒生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南京恒生軟件有限公司董事、常州恒康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上海恒康電子有限公司董事、深圳市恒生 科技 開發有限公司監事等。2005年獲首屆“浙江青年創業獎”。

      陳玉輝(1903年—1990年)民國時期高級將領。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二期。1926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海上警察局營長,后擔任過國民*軍事委員會青浦特訓班上校大隊長、中央警官學校訓練處處長、教育班隊長兼總隊長等職。去臺后,任“國防部”中將高參等職。

      張同光 (1896年—1971年) 著名教育家、畫家。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史地部,與同學楚圖南(云南省文山籍)、盛敘功(金華籍)等相契,加入柳亞子先生組織的文學團體“新南社”。畢業后,在多所中學和學院執教。1933年8月為上海開明書店撰稿,著《戊戌政變》、《作文概說》(代葉圣陶作)。1934年8月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譯所活頁文選部主任,開國內出版活頁文選之先河。1945年11月應邀,赴臺灣籌辦臺灣師范學院(臺灣師大前身),兼任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次年任教授兼國文系主任。1947 年應潘天壽之邀,任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教務主任。1954 年高校院系調整,執教于浙江師范學院。后任杭州大學中文系教師。擅詩畫,能篆刻,晚年精于鑒賞。長期從事 歷史 研究和語言文字、音韻訓詁之學。

      樓勝利(1900年—1960年)民國時期地方官吏。出生于農民家庭,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后歷任開化縣警察局長、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和東山縣縣長。1942年2月,樓勝利召集東山縣各界人士,編纂一本23萬字的《東山縣志》(初稿)。1948年4月調任浦江縣縣長。1949年去臺。

      鐘道隆 ,生于1934 年。中國人民*高級將領、通訊工程專家、發明家。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后進入中國人民*通信工程學院有線系學習。畢業后長期從事國防通信工程建設、科研管理與教學管理工作。先后任總參通信設計院總工程師、總參通信部 科技 局局長、中國人民*通信工程學院少將副院長(教授)、國家 科技 進步獎與發明獎電子組副組長等職。通過自學英語,總結創造出了“聽、寫、說、背、想”五法并舉的“英語學習逆向法”,并用此法堅持刻苦學習。后來研發出智能復讀機,并申請了專利,成為國內最先發明復讀機的人。

      鐘道隆先生

      張咸宜(1903年—1951年)民國時期軍事將領。先后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三期、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一期、第三戰區將校團將官班第一期。歷任浙江保安第一總隊指揮部參謀主任、浙江全省防空司令部參謀長、浙江省防空指揮部副司令、浙江省*防空處處長。陸軍少將軍銜。曾當選“國大”代表。1951年9月去世。

      朱維翰 (1882年—1935年)近代*革命家、民國時期將領。1903年入浙江武備學堂,畢業后初署浙軍第八十一標一營副軍校,旋充浙江弁(音變)目學堂教官。受革命黨人影響,服膺孫中山民族主義學說。1911年11月參加光復杭州之役,升任浙軍第一師第一團二營營長。1917年7月隨援閩浙軍護法南下,歷任第一師第一團中校團附、第二團團長、混成旅第二支隊支隊長。1919年授陸軍步兵上校加少將銜。1921年任陸軍部少將諮議。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少將參議。1935年8月病逝。

      張世簡 (1926年—2009年)著名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195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后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79年調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國畫系副教授。1995年由國務院聘任為中央文史館館員,在浦江縣成立了“張世簡國畫院”。2000年應美國畫廊邀請,參加了美國世博會畫展,兩幅作品被美國“羅斯福總統圖書館”收藏。作品曾布置和收藏在人民大會堂、*懷仁堂、毛主席紀念堂和各大博物館及多國大使館。北京電視臺曾多次播映張世簡專題片,中央電視臺也多次向全國播出了《張世簡寫意花鳥畫技法講座》十二講,并出版了一整套錄像帶和光盤。曾在國內舉辦過三次大型畫展。主要書籍作品有《寫意花鳥畫技法》、《寫意花鳥畫構圖淺說》、《荷花畫譜》、《國畫輔導》、《花鳥技法》等。

      張世簡先生畫作《報春圖》

      “書描秀水波瀾狀,畫繪麗山挺拔姿。圣手超脫揮灑意,藝鄉留客不肯辭”。

      “景觀人物大事件, 美食 特產全薈萃”。下期咱們接著聊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下期再見!

      (部分圖片下載自網絡,如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系本文作者刪除)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黨務管理專科學校排名前十 “百千桑梓地 億萬老家人”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三) - ...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黨務管理專科學校排名前十 “百千桑梓地 億萬老家人”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三) - ...”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