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大學排名 >專科排名 >正文

      紡織印染專科學校排名榜 河南工程學院有哪些科研機構

      更新:2023年10月19日 12:07 大學路

      今天大學路小編整理了紡織印染專科學校排名榜相關信息,希望在這方面能夠更好幫助到大家。紡織印染專科學校排名榜 <a target="_blank" href="/academy/detail/16274.html" title="河南工程學院">河南工程學院</a>有哪些科研機構

      其他信息:

      大學 專業 學費(每年) 年份 學制 武漢紡織大學 會計學 1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金融學 1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紡織工程 20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材料類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財務管理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財政學類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電子商務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工商管理類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工業設計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商務英語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數學類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土木類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物流管理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新聞傳播學類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英語 40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電氣類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電子信息類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紡織工程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紡織類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服裝設計與工程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工程造價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化學類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會計學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機器人工程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計算機類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金融學類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輕化工程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通信工程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自動化 5200 2019 4 武漢紡織大學 財務管理 9000 2019 4

      其他信息:

      小211是指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是為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促進中國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并切實提升中西部高校辦學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中西部一批本科高校的實力得到較大提升,而武漢紡織大學是其中一所重點高校,因而武漢紡織大學被稱為小211。

      材料補充:

      武漢紡織大學學校簡介:

      武漢紡織大學在新中國振興民族輕工業的呼聲中應運而生,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漢紡織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湖北省對外貿易學校、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

      學校秉承“崇真尚美”的校訓,弘揚“自強不息、經天緯地”的大學精神,堅持特色發展,實行開放辦學,主動服務紡織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歷經六十余載,已成為理、工、文、經、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國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國十大時裝名校,致力于建設環境優雅、精神卓越、師生愛戴、社會尊重、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

      學校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占地2000余畝,擁有四個校區,設有20個教學院部,各級各類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現有本科專業66個,其中國家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3個,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業2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8個,湖北省品牌專業7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4個;擁有1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覆蓋工學、藝術學、管理學、法學、理學、經濟學等六大學科門類;擁有8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和特色學科,“現代紡織技術”和“時尚創意文化”2個學科群列入湖北省“十三五”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群重點建設,紡織科學與工程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湖北科技職業學院單招錄取名單

      湖北科技職業學院單招錄取名單如下:

      你如果要查詢自己有沒有被單招錄取,可以去學校的網站上面看看單招公告。只要你的名字出現在正式錄取名單中,就肯定是被錄取了。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是公辦高等職業學院,具有50多年辦學歷史。2013年,通過教育部、財政部驗收,批準逗李枯學院正式成為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院校。

      學院位于湖南省會,長沙,分為雨花校區和山洞暮云校區,占地面積548畝。教學樓、實訓樓、圖書館、體育館等教學、生活設施配套齊全。2011年又獲批新征土地652畝,正在建設新校園。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是一所在高職專科中綜合實力較強的學校。

      從排名上來看,湖南科技職業學院在校友會2022中國高職院校排名榜單顯示,排名全國第116名;而在中國科教網的湖南的高職院校排名中獲得全國第274名,位列湖南省第17名。

      從錄取分數線上來看,學校在湖南省物理類專科批5組)的最低錄取分數為385分,最低位次為166962名;歷史類專科批的最低錄取分數為389分,最低位次為99375名。

      歷史沿革: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前身為始建于1958年的湖南省輕工業學校。

      1959年,湖南省輕工業廳決定設立湖南省輕工業學校醴陵分校。

      1962年7月,湖南省輕工業學校與湖南省化工學校合并,校名為湖南輕工化工學校。

      1970年8月,湖擾迅南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湖南輕工化工學校撤消,改為湖南省紡織機械廠”。

      1972年12月,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恢復湖南省輕工業學校。

      1975年,湖南省輕工業局決定設立湘潭紡織印染廠、岳陽造紙廠和常德紡織機械廠三個分校;1977年學生畢業后,三個分校即被撤消。

      河南工程學院有哪些科研機構

      河南工程學院(簡稱河工,Hen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一所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院校,是河南省重點建設的“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國家發改委立項建設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河南省整體轉型發展試點院校、河南省首批“裝配式”建筑人才培訓基地。現任黨委書記劉湘玉、院長李利英。校訓為“自強不息、博學精藝”。

      截至2022年3月,學校共有龍湖、桐柏路和南陽路三個校區,占地面積2600余畝,建筑面積106萬平方米。學校設有24個教學單位,60個本科專業,涵蓋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藝術學、法學等七大學科門類;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和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級特色專業和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6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13個;教冊激職工1600人。

      學校于2007年由原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和原河南紡織高等轎鎮專科學校合并組建。原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始建于1956年,是原煤炭部直屬院校;原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始建轎鎮于1954年,其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10年設立的河南省官立中等工業學堂。曾培養出楊靖宇杰出校友。

      截至2022年,河南工程學院位列2022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第396名;位列2022年ABC中國大學排行榜第449名。

      科研機構

      • 工業軟件產業研究院

      • 建筑裝配化產業研究院

      • 新型功州帆襪能材料研究院

      • 礦山安全與綠色開采研究院州帆襪

      • 生態環境治理研究院

      • 紡織新產品技術研究中心

      • 印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原服飾文化與產品創冊激新設計研究中心

      院校專業:

      武漢紡織大學是國家首批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國十大時裝名校。學校在新中國振興民族輕含老工業的呼聲中應運而生,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漢紡織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湖北省對外貿易學校、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依照《武漢紡織大學章程》,開展自主辦學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學校秉承 “崇真尚美”校訓,弘揚“自強不息、經天緯地”的大學精神,以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為戰略目標,堅持特色發展,實行開放辦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已逐步建成一所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學校堅持 “一元領先、多元并進、突出特色、協同發展”的學科建設思路,營建良好的學術生態。設有18個學院(部),涵蓋理、工、文、法、經、管、藝等7個學科門類,擁有1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建有8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和特色學科。“先進*與紡織裝備”“創意設計與精美*”“大數據與智慧管理”3個學科群列入湖北省“十四五”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群重點建設,紡織科學與工程掘老散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校實施領軍人才引育工程,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 “四有”好老師隊伍,現有教職員工2000余人,專任教師1400余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800余人,博士800余人。自主培養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1人,長期在校工作的院士、外籍院士7人;國家級人才10余人,省級各類人才200余人。學校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擁有一批具有海外學習背景的“陽光學者”。,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人才培養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完善 “五育并舉”育人格局,構建“產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大力開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大力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學校現有各級各類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有67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1個,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業2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8個,湖北省品牌專業7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6個。學校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和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區,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國家精品開放課程6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2項。近年來,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7項。,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持續完善學生指導和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成長環境,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近年來,學校獲 “挑戰杯”全國二等獎4項,省級特等獎3項,省級一等獎3項,學校連續獲得“優勝杯”;5個項目入駐團省委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獲評全國“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中央優秀團隊3個、團*會實踐先進個人3個、團*會實踐優秀調研報告1篇;獲評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務隊”4個,榮獲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1項;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4人。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2%以上,畢業生已經和正在成為所在領域的骨干和中堅。,學校積極參與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主動服務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擁有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判氏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等重點研究基地和一批新型校地校企研發機構。相繼承擔國家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 200余項,一批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在紡織、印染、服裝和藝術設計等領域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近年來,學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學校注重成果轉化,連續多年進入“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TOP100)”,技術服務合同登記額居全省高校前列,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項目在10余個省份先后落地,產生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大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學校是中國*獎學金委托培養單位,是 “歐洲紡織大學聯盟”第一個中國大陸成員。學校建有教育部首個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擁有湖北省第一個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校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日本文化學園大學開展本科層次合作辦學項目,與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捷克等國有關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學校長期承辦由商務部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聯合主辦的“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國際研修班,連續多年主辦和承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面向未來,全體紡大人將以昂揚的姿態、開放的胸襟,全面開啟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新征程,為把學校建設成學術實力強、培養質量高、育人環境美、文化氛圍濃、辦學聲譽好的美好紡大而努力奮斗!

      武漢紡織大學學費

      院校專業:

      武漢紡織大學是國家首批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國十大時裝名校。學校在新中國振興民族輕工業的呼聲中應運而生,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漢紡織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湖北省對外貿易學校、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依照《武漢紡織大學章程》,開展自主辦學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學校秉承 “崇真尚美”校訓,弘揚“自強不息、經天緯地”鎮橡的大學精神,以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為戰略目標,堅持特色發展,實行開放辦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櫻旅畢合作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已逐步建成一所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學校堅持 “一元領先、多元并進、突出特色、協同發展”的學科建設思路,營建良好的學術生態。設有18個學院(部),涵蓋理、工、文、法、經、管、藝等7個學科門類,擁有1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建有8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和特色學科。“先進*與紡織裝備”“創意設計與精美*”“大數據與智慧管理”3個學科群列入湖北省“十四五”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群重點建設,紡織科學與工程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校實施領軍人才引育工程,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 “四有”好老師隊伍,現有教職員工2000余人,專任教師1400余人,其中具有脊芹高級職稱教師800余人,博士800余人。自主培養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1人,長期在校工作的院士、外籍院士7人;國家級人才10余人,省級各類人才200余人。學校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擁有一批具有海外學習背景的“陽光學者”。,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人才培養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完善 “五育并舉”育人格局,構建“產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大力開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大力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學校現有各級各類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有67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1個,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業2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8個,湖北省品牌專業7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6個。學校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和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區,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國家精品開放課程6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2項。近年來,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7項。,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持續完善學生指導和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成長環境,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近年來,學校獲 “挑戰杯”全國二等獎4項,省級特等獎3項,省級一等獎3項,學校連續獲得“優勝杯”;5個項目入駐團省委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獲評全國“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中央優秀團隊3個、團*會實踐先進個人3個、團*會實踐優秀調研報告1篇;獲評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務隊”4個,榮獲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1項;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4人。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2%以上,畢業生已經和正在成為所在領域的骨干和中堅。,學校積極參與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主動服務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擁有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等重點研究基地和一批新型校地校企研發機構。相繼承擔國家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 200余項,一批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在紡織、印染、服裝和藝術設計等領域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近年來,學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學校注重成果轉化,連續多年進入“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TOP100)”,技術服務合同登記額居全省高校前列,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項目在10余個省份先后落地,產生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大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學校是中國*獎學金委托培養單位,是 “歐洲紡織大學聯盟”第一個中國大陸成員。學校建有教育部首個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擁有湖北省第一個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校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日本文化學園大學開展本科層次合作辦學項目,與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捷克等國有關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學校長期承辦由商務部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聯合主辦的“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國際研修班,連續多年主辦和承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面向未來,全體紡大人將以昂揚的姿態、開放的胸襟,全面開啟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新征程,為把學校建設成學術實力強、培養質量高、育人環境美、文化氛圍濃、辦學聲譽好的美好紡大而努力奮斗!

      武漢紡織大學為什么是小211

      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屬于哪個市

      屬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

      荊州區
      荊州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并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轄市。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京山縣、鐘祥市劃出。市*駐沙市區。
      沙市市 本江陵縣沙市鎮,1949年設沙市市,由省直轄。1958年沙市市交由荊州專署領導。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
      荊州專區、荊州地區 1949年設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轄荊門、京山、鐘祥、天門、潛江、公安、松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
      1951年原沔陽專區所屬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入荊州專區。轄11縣。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荊州專區轄12縣。1953年由公安、松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荊州專區轄13縣。
      1955年撤銷荊江縣,并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荊州專區轄12縣。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領導,洪湖縣遷駐新堤鎮。
      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轄2市、12縣。
      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荊州專區轄1市、12縣。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鐘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繡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松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
      1979年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荊州地區轄1市、12縣。沙市市改由省直轄。
      沔陽專區 1949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慧雀搭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
      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
      1951年沔陽專署駐沔陽縣新堤鎮。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史為樂編)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
      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以原洪湖縣的行政區域為洪湖市的行政區域。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市人民*駐新設立的沙市區北京路。(2)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區人民*駐北京路;荊州區轄原歲讓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區人民*駐荊州鎮;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_、岑河、資市、灘橋、熊前拿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駐郝穴鎮。(3)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由省直轄。鐘祥市、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準(民行批[1995]86號)撤銷松滋縣,設立松滋市。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6]99號)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6]111號)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駐郝穴鎮。
      2006年,荊州市轄荊州、沙市2個區,公安、監利、江陵3個縣和松滋、石首、洪湖3個縣級市。全市轄102個鄉鎮、12個街道,5個居委會、2457個村委會,9個農場。全市國土面積14067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l558平方千米,市區建成面積58.66平方千米。
      地區位置
      荊州市位于東經111°150—114°050,北緯29°260—31°370。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 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里。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樊。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區占78.7%,丘陵低山區占21.1%。全市轄荊州、沙市2區和江陵、 公安、監利3縣,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下設119個鄉鎮,18個街道辦事處,共有3398個村(居)委會,24835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 荊州區 荊州區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東經111°54′—112°19′,北緯30°6′—30°39′。面積1046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572052人。轄3個街道、7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共有36個居委會、119個村委會。區人民*駐荊州市荊州中路80號。郵編:434020。行政區劃代碼:421003。
      · 沙市區 沙市區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面積469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540633人。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共有87個居委會、91個村委會。區人民*駐荊州市文化宮路。郵編:434000。行政區劃代碼:421002。
      · 江陵縣 江陵縣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荊江河段北岸。全縣版圖呈馬鞍形,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積1032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373027人。轄7個鎮、2個鄉。共有13個居委會、203個村委會。省管江北監獄、三湖、六合垸農場在轄區之內。縣人民*駐郝穴鎮。郵編:434101。行政區劃代碼:421024。
      · 公安縣 公安縣位于湖北中南部,長江南岸。東經111°48′—112°25′,北緯29°37′—30°19′。南鄰湖南省安鄉縣和澧縣。南北長75千米,東西長51千米。面積2257.5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1026895人。轄14個鎮、2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公安經濟開發區)。共有60個居委會、326個村委會。縣人民*駐斗湖堤鎮。郵編:434300。行政區劃代碼:421022。
      · 松滋市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長江南岸。南鄰湖南省石門縣和澧縣。面積2235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869327人。轄14個鎮、2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松滋經濟開發區)。共有31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市人民*駐新江口鎮。郵編:434200。行政區劃代碼:421087。
      · 石首市 石首市位于湖北省南部。東經112°13′—112°48′,北緯29°30′—29°57′。南鄰湖南南縣、安鄉、華容、北抵江陵、東靠監利、西接公安。面積1427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614106人。轄2個街道、11個鎮、1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石首經濟開發區)。共有29個居委會、274個村委會。市人民*駐繡林街道辦事處。郵編:434400。行政區劃代碼:421081。
      · 監利縣 監利縣位于湖北省南部,長江北岸,隔江與湖南省岳陽、華容縣相鄰。面積3118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1378957人。轄18個鎮、3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監利經濟開發區)。共有65個居委會、767個村委會。縣人民*駐容城鎮。郵編:433300。行政區劃代碼:421023。
      · 洪湖市 洪湖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長江與東荊河之間,西南隔長江與湖南省臨湘縣相鄰。東經113°07′—114°05′,北緯29°39′—30°02′。面積2519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897186人。轄2個街道、14個鎮、1個鄉、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洪湖經濟開發區、洪湖府場經濟開發區)。共有40個居委會、448個村委會。市人民*駐新堤街道辦事處。郵編:433200。行政區劃代碼:421083。
      · 荊州經濟開發區 荊州經濟開發區、荊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簡稱荊州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區域人口10萬余人,轄區面積約60平方公里。荊州開發區是湖北省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區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初步形成了機電、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紡織印染、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特色產業群。荊州開發區是荊州市開放開發的主平臺、工業興市的主戰場,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已成為全市工業的核心區。
      人口概況
      荊州市是湖北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市之一,也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按全地區計算)。截至2008年12月,全市總人口達645.73萬人,人口密度456人/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總人口的10.7%。全市城鎮人口超過200萬人,占總人口33.0%。中心城區面積 54平方公里,人口75萬。
      民族構成
      荊州市是一個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分散雜居城市。全市有31個少數民族,3.34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0.35%。其中中心城區少數民族人口1.12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32.01%。全市有2個民族鄉,即洪湖老灣*自治鄉和松滋卸甲坪土家族自治鄉。少數民族人口達百人以上的村、街、場、廠有36個。少數民族中萬人以上的民族2個,即*、土家族;萬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民族1個,即滿族;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民族4個,即蒙古族、苗族、侗族、壯族。*主要分布在洪湖老灣*鄉及沙市、荊州、公安等地;滿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沙市、荊州一帶;苗族主要分布于沙市、荊州兩地;侗族、壯族主要分布于洪湖、沙市等地。全市正式掛牌的民族中學有2所,即洪湖老灣*鄉民族中學和松滋卸甲坪土家族鄉初級中學;有民族小學5所,其中洪湖老灣*鄉2所、松滋卸甲坪土家族鄉1所、石首市和荊州區各有*小學1所,共有學生1400余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600余人,約占45%。
      歷史文化
      荊州人杰地靈,物產豐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20代楚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鐘,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吳國名將伍子胥、楚國名士申包胥、元末起義首領陳友諒、唐代著名詩人岑參、著名文學家“三袁”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上走上歷史舞臺。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72回寫到荊州。“市內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10.5公里的荊州古城墻,被譽為“ 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一,世界罕見”。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社會發展
      荊州是鄂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國土開發一級軸線(長江)與二級軸線(京廣、焦柳鐵路)在此交匯,長江483公里黃金水道穿越境內,207國道縱貫南北,318國道和宜黃高速公路橫跨東西,橫貫荊州城區的漢宜高速鐵路作為國家的“四橫四縱骨架客運專線”之一的滬漢蓉快速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已經全面開工建設,預計2011年底建成通車。另外荊(州)——岳(陽)的鐵路已經納入2009年開工的計劃。沙市港是長江中游的重要港口,是目前國家交通部擬定建設的對外開放的內河一類口岸。沙市機場為國家二級機場,構成了荊州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多種方式相銜接的現代交通網絡;已建成的襄(樊)--荊(州)、荊(州)--東(東岳廟)高速公路,特別是2002年10月1日竣工通車的荊州長江公路大橋,使荊州承東接西、連南納北的地域和交通優勢更為明顯。荊州是湖北省第二大信息樞紐節點和信息傳輸中心,通信技術裝備、通訊能力、用戶規模、業務總量等四項指標均居全省第二位。國家規劃的八縱八橫“信息高速公路”光纜干線有一縱一橫兩條骨干光纜從荊州通過,全市信息、通信業已具相當規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98抗洪勝利后,國家投入55億多元巨資,實施荊江大堤和長江干堤加固工程,現在,雄偉壯觀的千里江堤已成為荊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隨著長江三峽的截流,荊州防洪保安和抗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昔日受洪水威脅之地即將成為一片充滿希望的投資熱土。
      交通運輸快速增長。全市交通運輸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16.4億元,比上年增長9.9%。各種運輸方式貨物周轉量95.43億噸公里。客運量3938萬人。全市等級公里通車里程12805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1186公里。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1450萬噸。郵電業務收入19.0億元,比上年增長16.1%。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市本地*總數106.6萬部,增長6.5%;移動*157.9萬部,增長27.8%。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小學、普通中學招生人數分別為5.9萬人、15.5萬人,在校學生分別達到38.0萬人和47.8萬人。教育資源結構和學校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快速發展。普通中專招生數、在校學生分別為42921人、86076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7.1%和55.9%;高等教育規模繼續擴大,全市有高校9所,招生數3.28萬人,在校學生11.7萬人。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全市年末共有醫療機構539個,衛生事業人數2193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7901人。全市擁有各類病床11705張。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扎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規范醫療服務行為,醫療機構服務收費標準總體下降10.2%。
      科學研究取得新進展。全市共爭取國家科技項目15項,爭取省級科技項目95項,實施市級科技項目13項;共爭取無償資金2871萬元。全市有29個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一等獎19項,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2個。全市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61家。全市申請國家專利280項。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全年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報酬10571元,比上年增長18.1%,其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1281元,增長1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8元,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3502元,增長12.7%,其中家庭經營純收入2117元,增長0.4%。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由上年40.1%上升到41.3%,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48.1%下降到46.9%。在食品消費結構中,人均奶及奶制品、鮮果、禽蛋類、水產品消費量明顯上升。
      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7.58平方米, 比上年提高了2.15平方米,住宅裝飾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有所增加,農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住房結構質量不斷提高,其中樓房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所占比重分別為60.6%和50.5%。農村自來水、電力供應條件不斷改善,*普及率大幅提高。
      經濟發展
      荊州是一座充滿商機的城市。自古以來,荊州就是商賈云集之地。早在漢代,荊州就是全國十大商業都會之一;近代,荊州又是我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內河港口城市,荊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戰爭后就與重慶、杭州、蘇州一起被定為通商口岸。今天的荊州市,地處中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區位優勢獨特。為全國“四大增長極”十字軸線的交叉區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慶均為1000公里左右。荊州市是國家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和輕紡、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滿商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經過多年的建設,荊州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荊州工業特色鮮明,形成了機械、輕工、燃化、紡織、電子等五大門類,涌現出沙隆達、天發、車橋、凱樂、洪城、神電等一批重點骨干企業,井有7家公司實現上市融資,其中沙隆達集團在全國農藥行業排名第一,凱樂科技是全國塑管排頭兵,洪城公司是中國低壓大口徑智能閥門企業的龍頭;全市農業產值約占湖北省的13%,糧食、棉花、油料、水產品總產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榮、銀欣、吉象等6家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荊州開放開發勢頭良好,全市現有三資企業474家,先后成功引進了荷蘭飛利浦、美國德爾福、法國法雷發、德國美潔時等一批大型跨國公司落戶荊州;荊州商貿流通繁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居湖北省第二位。國家級商品市場藍星商貿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筑裝飾材料批發市場,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品市場,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量販店、電子商務等新型生態不斷涌現,荊州已成為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同時,荊州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全市高新技術涉及精細化工、電子、新材料等領域,擁有除武漢市以外全省最豐富的教育資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碩士研究生、本專科生達10萬余人,可為荊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6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6%,增幅創建市以來最好水平。
      旅游
      荊州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荊州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文化旅游、生態旅游蔚為大觀。 2001年,實觀旅游總收入28億元,接待海內外游客504萬人次。全市旅游景點呈現“一城三片”的格局。“一城”即聞名遐邇的荊州古城,其中紀南城、關公廟、章華寺、烏林古城場、華容道等人文景觀經久不衰,荊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首批“4A”博物館,位居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館藏文物達12萬余件,其中,西漢古尸等國家一級文物近300件(套)。中心城區的古城公園、九龍淵公園、鳳凰廣場、沙隆達廣場、凱樂大劇院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三片”即近年來新建開發的松滋_水風景區、洪湖漁家度假區和石首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荊州境內山育水秀,湖泊縱橫,是典型的水鄉園林城市,自然生態景觀令人流連忘返。“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洪湖的瞿家灣、周老咀等湘鄂革命根據地舊址已被列入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綠、美”的水鄉園林城市風光、“高、大、特”的現代建筑群與歷史文化名城風韻交相輝映,使古城荊州煥發出新的光彩。
      荊州古城
      ,又稱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歷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里。 荊州古城地處連東西貫南北的交通要塞,歷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在的荊州古城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荊州古城總面積4.6平方公里,分為三層,最外層為水城、中間是磚城,里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城墻四周原有東門(迎賓門)、小東門(公安門、水門)、北門(拱極門)、小北門(遠安門)、西門(安瀾門)、南門(南紀門)6座城門,除小東門外,其它五座城門都由兩道門組成,有甕城,建國后,又新開3座城門,分別是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均無甕城,原來6座城門上都有城門樓,分別是賓陽樓、望江樓、九陽樓、曲江樓、朝宗樓、景龍樓等,其中以曲江樓和景龍樓最為出名。
      地勢地貌
      荊州市以平原地區為主體,海拔20—50米,相對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橋、斯家場和荊州區的川店、八嶺、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對50— 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河流交錯、湖泊密布。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條,均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長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弦河等。荊州湖泊眾多,全市有千畝以上湖泊30多個.總面積8萬公頃,其中洪湖為湖北省第一大湖,總面積3.5萬公頃,長湖次之,總面積1.2萬公頃。
      土地資源
      荊州市土地總面積折合140.93萬公頃,屬人多地少的地區。據第一次在農業普查資料顯示,全市已利用的農業用地為72.7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51.6%,在已利用的農業用地中,耕地占 82.3%,人均占有1.41畝.養殖水面8.0%,林地占8.1%,園地占1.6%。全市土場由近代河流沖積物和新生代第四紀粘土沉積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黃棕壤為主體,土層深厚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近年來,全市依法加強了土地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制止亂占濫用耕地,確定了基本農田保護區,實現了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全市水域面積大,以洲灘、湖泊為主的濕地資源獨具地域特色。歷史上水產生產以天然捕撈為主,1952年養殖水面只有0.1萬公頃,隨后水面開發利用逐年增大,1998年全市養殖水面7.29萬公頃,其中池塘占48%,湖泊占37.7 %、水庫占5.4%。
      礦產資源
      全市已發現礦產35種,其中探明有一定工業儲量的13種,已開采利用的20種。主要能源礦產有石油、煤炭;化學礦產有巖鹽、囪水、芒硝、硫鐵礦、重晶石;建材礦種有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粘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輔助材料有白云巖、優質硅石、耐火粘土;新型礦種有膨潤土。此外還有砂金、脈金等。荊州地質構造單一,礦床賦有條件好,圍巖性質穩定,除石油、煤炭外,非金屬礦產絕大部分*地表,便于露天開采。礦產分布集中,全市大多礦產資源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散布在城鎮周邊,交通便利,礦產開發外部條件優越。
      生物資源
      全市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南北兼備的特點。全市栽培作物品種千余種,還有不少地方良種,浮游生物、維管束植物和魚類資源是全市的一大優勢。中國4大家漁種質資源庫設在監利縣*河。
      氣候特征
      荊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全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 1800一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9—16.6℃,≥10℃年積溫 5000-5350℃,年無霜期242—263天,多數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有足夠的氣候資源供農作物生長。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陽輻射量占全年75%,≥10℃的積溫為全年80%,水熱同步與農業生產季一致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
      2020年5月,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縣名單出爐,荊州區榜上有名。
      2016年2月,荊州區上榜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15年3月,荊州區獲得第三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殊榮。

      以上,就是大學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紡織印染專科學校排名榜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紡織印染專科學校排名榜 河南工程學院有哪些科研機構”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