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教育 >大學信息 >正文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電話號碼聯系方式

      更新:2023年11月27日 10:37 大學路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號碼聯系方式相關內容,小編在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關于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號碼聯系方式信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電話號碼聯系方式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 附號碼及其他聯系方式

      一、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聯系*和聯系方式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聯系*為0371-23658000、0371-22225678,該校聯系地址為河南省開封市東京大道1號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郵編為475004。

      二、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簡介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開封,是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始建于1929年3月,先后歷經國立黃河流域水利工程專科學校、黃河水利專科學校、黃河水利學院、黃河水利學校等歷史沿革。1998年3月,改制為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2000年3月學校由水利部劃歸河南省實行省部共建。

      學校在水利、測繪、機電等行業享有盛譽。所培養的近20萬名畢業生始終活躍在祖國的大河上下、大江南北,被譽為黃河流域“黃埔軍校”。原水利部部長楊振懷贊譽學校為“黃河技干搖籃”。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到我校視察時,對我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特色給予高度評價。原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到校調研職業教育時說,“希望你們繼續當好標兵,創出經驗,帶動全省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原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曾在視察學校時說:“沒有黃河水院,就沒有黃河50多年的歲歲安瀾。”

      學校現有教職工908人,其中專任教師727人,教授、副教授203人,博士、碩士473人,“雙師型”教師28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師、國家教學名師、河南省教學名師、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專家、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全國水利職教名師等50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支。

      學校設有水利工程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測繪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外語教學部)、電氣工程學院、金融與會計學院、商務與管理學院、環境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旅游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教育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基礎部、體育部等17個教學單位,開設水利、測量、土木、路橋、機電等66個專業及方向。在校全日制專科生19000余人、成人教育學生2000人。學校擁有國家級精品專業2個,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個,國家重點建設專業5個,省級示范名牌專業17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2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3門,是河南省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最多的高校。

      學校占地面積1400多畝,建筑面積53.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4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億,圖書館藏書115萬冊。校企合作建設200個校內實訓室、610個校外實習基地。

      學校立足河南、面向全國,依托水利、服務社會,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堅定不移地走職業教育發展之路,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各項事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近年來,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南省職業教育攻堅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大中專院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高等學校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學校行風建設先進單位、河南省高校德育工作評估優秀單位等稱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黃河水院人秉承“守誠、求新、創業、修能”的校訓,圍繞創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優質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目標,正滿懷信心、意氣風發邁向新的未來。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測繪系的專業介紹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
      一、專業介紹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為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河南省示范專業和國家首批示范性建設重點專業,并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該專業下設一個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方向。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GPS測量定位技術》、《工程測量》2門;擁有省級精品課程《數字測圖》、《控制測量》、《工程變形測量》、《土地調查與地籍測量》4門。本專業教學團隊2010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工程測量技術專業《面向新世紀高職高專工程測量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高職高專示范建設工程測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獲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測繪類專業教學委員會教學成果一等獎,制定了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測繪類指導性專業規范《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規范》;2008年全國水利職業院校“楊凌杯”測量技能大賽團體第三名,個人二等獎;2010年全國首屆高職高專測繪類專業“拓普康杯”測量技能大賽,獲團體一等獎(第一名)和3個單項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其中郭海俊同學獲國家測繪局測量技師資格,高林、劉波、陶洪業3位同學獲國家測繪局高級工程測量員資格;2010年全國水利職業院校“南粵杯”測量技能大賽,獲水準測量單項特等獎。現有專*教師40余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職稱20人。擁有地形測量、控制測量、工程測量等5個綜合性實訓室,擁有性能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GPS接收機50余套,尼康、索佳等多品牌全站儀120余套,計算機200余臺,總資產價值1400萬元,具有較強的辦學實力和辦學經驗。
      二、培養目標
      1.工程測量技術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有誠信、敬業、吃苦耐勞、遵紀守法的高尚思想品德,掌握必需夠用的測繪成圖、施工測量和變形監測等專業知識,具有從事“控制測量、地形測量、工程施工及運營管理測量、測繪監理”等生產和測繪項目組織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2.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方向)
      本專業培養具有誠信、敬業、吃苦耐勞、遵紀守法的高尚品德養德;掌握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具備數字地籍圖測繪、土地管理、工程測量應用能力,從事房產地籍測繪與管理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三、課程設置
      1.工程測量技術專業
      在學習高等數學、計算機制圖、大學英語等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本專業主要學習地形測量、數字測圖、控制測量、規劃測量、GPS定位測量、攝影測量外業、施工測量、變形監測、工程監理、地理信息系統、測繪英語、測繪法規等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訓練。
      2.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方向)
      在學習高等數學、計算機制圖、大學英語等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本專業主要學習地籍測量與土地調查、土地信息系統、土地與房產管理、土地經濟學、地形測量、數字測圖技術、控制測量、GPS定位測量等。
      四、培養特色
      本專業注重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特別增設專業素質培養課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基于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的兩大就業面向,即測繪企業和施工企業,根據崗位工作需要培養學生的地形圖測繪和工程施工測量兩大方面專業技能,實施“兩輪頂崗、五化教學”,專業技能訓練與與實際生產任務相結合,創建了“實習·生產”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寓教學于生產,在服務社會、服務企業的同時,提高了學生技能水平。
      五、就業深造
      本專業就業面廣,適應性強,社會需求量大,畢業生可在城市建設規劃、交通、國土與房產、工業企業、建筑、水利、電力、石油、冶金、國防、測繪、工程勘察、城市與企業信息管理等部門,從事測繪及相關信息工程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等工作。同時學生可以選擇升入本科院校進一步學習。
      本專業已向社會輸送優秀畢業生5000余人,近五年本專業畢業學生1982人,平均就業率為97.41%,專升本錄取率95%。畢業生到企業后深受用人單位歡迎,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大河報等媒體均有相關報道,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總體滿意率在90%以上,畢業生在企業行業中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
      一、專業技術概況:
      “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隸屬于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范疇,它是利用非接觸成像和其他傳感器對地球表面及環境、其他目標或過程獲取可靠的信息,并進行記錄、量測、分析和表達的科學與技術。該技術運用廣泛,例如我國嫦娥工程中月球三維地圖的繪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三維地形圖的繪制等。
      本專業是國家教育部審定的首批全國高職高專重點建設專業群。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精益求精、遵紀守法”的高尚思想品德,具備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基本理論,具備攝影測量影像獲取、圖形圖像信息處理、影像解譯和分析的能力,掌握數字地形圖測繪、計算機地圖制圖、航空攝影像片控制與調繪和從航空攝影及衛星遙感影像中恢復重建三維空間信息和識別影像上目標屬性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為測繪類新技術密集專業,是測繪技術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三、主要課程:
      航空攝影測量、數字攝影測量、像片控制測量、像片調繪、遙感技術應用、GPS測量定位技術、地形測量、計算機制圖(CAD)、Microstation、數字測圖技術、計算機圖像處理、工程測量、GIS原理與應用等課程。
      四、師資隊伍:
      本專業現有專業教師9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4人,助教3人。其中河南省教學名師1人,測繪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資格2人,測繪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資格4人。
      五、就業方向:
      畢業生主要面向:測繪與城市勘察設計部門,從事國土資源利用調查、土地利用變化監測和土地利用規劃決策支持等工作;鐵路、公路、電力勘測設計部門,從事線路工程勘測、獲取基礎數字空間信息和生產數字基礎圖件等工作;水利、環境保護和自然災害防治等部門,從事環境遙感監測、數據提取與分析等工作。
      六、實訓條件:
      本專業實訓室是在首批全國高職高專示范性建設期間,由中央財政資金和河南省教育配套資金支持建設的。
      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制圖技術專業
      一、培養目標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個集空間衛星遙感、地面自動化測量技術、計算機圖形圖像信息處理技術與地球科學完美結合于一體的現代高新科學技術。我院于2002年設置了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制圖技術專業,是第一所開設本專業的高職院校。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熟練的職業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追求完美的創新精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能力,掌握必須夠用的專業知識,面向國土資源、城市規劃、房產、測繪、交通等行業生產第一線從事GIS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建庫、電子地圖、導航地圖*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本專業學生所具有的技能特點與專長是能熟練掌握水準儀、全站儀、GPS等測繪儀器和軟件的使用,能熟練進行水利水電、線路工程控制測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具有地圖制圖中級或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擅長數字城鎮建庫和各種地圖編制等工作。
      二、主干課程
      地理信息系統(GIS)、GPS定位測量、地形測量、數字測圖、計算機制圖(CAD)、電子地圖*、普通地圖編制、專題地圖編制、數字攝影測量、遙感(RS)制圖、地籍測量、MapInfo軟件應用、ArcGIS軟件應用、GIS數據庫、GIS設計與開發、計算機圖像處理等。
      三、專業教學團隊介紹
      本專業具有一支素質良好,年齡、專業、職稱和學歷結構合理,理論知識與技能水平并重,專兼結合,能適宜專業發展需要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講師12人。本專業教學團隊關注國內外GIS 學術和技術前沿,從基礎性、前沿性、能力性出發,把學生的就業與發展看成是最大的事情。建設了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4門院級精品課程。
      四、教學條件
      本專業具有能夠滿足“教、學、練、做”一體化的現代教學場所。擁有一流的實驗實訓設備。全站儀、GPS—RTK接收機、移動 GIS 數據采集系統、手持激光測距儀、彩色工程掃描儀、圖形工作站、計算機、繪圖機、GIS軟件(MapGIS、ArcGIS、MapInfo)。
      五、畢業生就業
      本專業已培養6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分別為:2005屆100%、2006屆98.11%、2007屆100%、2008屆97.86%、2009屆98.32%、2010屆100%。畢業的學生中,已有多名學生成為單位的專業技術骨干。如:2005屆畢業生井小偉現為恒華集團上海恒樺可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市場總監。2006屆畢業生陳新剛現為北京天一佳信科技有限公司GIS項目部部門經理,2009年被公司評為優秀員工。2008屆畢業生吳濤現為北京天拓天寶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技術支持,2009年被公司評為優秀技術員。
      六、專業前景
      我國正處于地理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階段,目前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和地理信息服務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形成了極大的市場需求。縱觀國際國內現狀,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表現出高速增長的強勁勢頭,高于同期國民經濟的增長率。近年來,國外地理信息產業產值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5%,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年增長率超過25%,且這一增長趨勢將繼續保持較長時間。2009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市值達到750億元,2010年突破1000億元。當前在地理信息產業爆炸性成長的背景下,互聯網地圖、消費電子導航、數字城市、行業應用等領域出現強勁的市場需求,地理信息產業企事業單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未來幾年用人單位的總體招聘量還將持續擴大,地理信息產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十分看好。

      以上就是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號碼聯系方式全部內容了,了解更多相關信息,關注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電話號碼聯系方式”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