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8日 19:41 | 大學路
最近經常有小伙伴私信詢問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有哪些專業相關的問題,今天,大學路小編整理了以下內容,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是經甘肅省人民*批準成立、教育部備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層次為大專,是甘肅省唯一一所航空類公辦高等學校,具有 60多年來從事軍民融合的航空航天業裝備*類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優勢。學院位于蘭州市安寧區萬新北路274號,前身是創建于1960年的萬里工學院。,學院航空特色鮮明,以應用型和軍民融合型為辦學定位,緊緊圍繞國家、甘肅省航空、智能*等產業的發展需求,實施 “一主(臨空經濟產業)兩翼(航空機電、機械智能*)多層次開放辦學”的模式,設有航空機電工程、信息工程、臨空經濟產業、智能*、人文學院等8個學院。學院的專業設置緊緊圍繞臨空產業發展需求,著力打造優勢專業群,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舉辦的飛機機電設備維修、空中乘務、智能*裝備技術、大數據技術等23個普通高職專業,涵蓋了軍用飛機*、民航客機維修、機械裝備*、航空管理服務等職業門類,緊貼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國家重點發展十大領域項目,同時契合軍民融合、先進*和無人機產業等甘肅省十大生態產業項目,緊緊圍繞“技能甘肅”,打造“工匠搖籃”,所開設的專業及依托的行業背景,極大地契合蘭州市以及蘭州新區重點產業發展的需求,助力重振蘭州*和建設數字蘭州。,學院新校區位于蘭州新區職教園區西片區,東側臨科體路,西側臨科西路,北側臨緯二十六路,南側臨職教園區 KJ4#規劃道路,初步規劃建設用地650畝,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在中川機場的加持下具有得天獨厚的臨空經濟產業背景優勢,能使學院更快地搶抓機遇,融入大局,輻射甘、寧、青、新和西藏,促進職業教育更好的服務甘肅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我省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以及臨空經濟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建設提供更為有利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為我市裝備*和信息產業培養和輸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學院教學力量雄厚。 2009年加入第一個省級職教集團——甘肅省機電職業教育培訓集團和“兩后生”職業教育培訓集團;2016年,加入甘肅省智能*職教集團;2017年,加入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2013年和2018年,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兩次確定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被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確定為“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013年和2014年分別被西北師范大學和蘭州城市學院確定為校外教育實習基地。2019年7月成立數控技術“祁百學技能大師工作室”。學院教學設施齊全,除可依托航空企業進行學生的實訓、實習外,擁有獨立的教學場地和教學設施、體育設施和生活設施,有完善的機械、電子電氣、工業機器人、物聯網、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PLC及變頻、航空服務等各類實訓室20余個,擁有機械加工實習工廠 ,內設有數控車床、數控銑床、數控加工中心、線切割機、電火機、三坐標測量儀、五軸數控機床、普通車、銑、刨、磨、鉆、鉗等各種教學儀器設備826臺(套),價值1540萬元。擁有與教學相匹配的各種工、量、夾具2.5萬件。學校圖書館擁有藏書18萬冊,有設置先進的遠程教育中心1個,計算機實訓室9個,高端配置的學生用計算機500余臺。,學院一直秉承 “經世致用,航空報國”的校訓,榮獲“甘肅省職業與成人教育先進單位”“甘肅省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先進單位”“第五屆甘肅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賽組織獎”“第六屆甘肅省數控技能大賽優秀組織獎”等榮譽。培養的學生在蘭州市、全省和全國技能大賽中屢摘桂冠。,學院作為航空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積極吸引各種優質教學資源,堅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定期舉辦畢業生就業招聘會,目前已經與中航工業集團下屬企業、新疆中泰化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五一零研究院、中車集團蘭州有限公司、蘭石集團、海康威視、甘肅建投裝備有限公司、中核動力有限公司、柳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廈門航空公司、奧凱航空公司、蘭州中川國際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上海虹橋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吉利汽車、天水華天電子集團等航空產業鏈、汽車產業鏈以及區域經濟的高端技術與優質服務企業,在人才培養與培訓、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畢業生就業、技術協同創新和技術服務等方面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據統計,學院畢業生在航空系統就業的占 30%左右,在省會蘭州國有企業就業的占50%左右,在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就業的占20%左右,就業率連年穩定在95%以上。,學院實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崗、課、賽、證的教學模式;多形式(學歷教育、成人教育、網絡教育)、多層次(大學專科層次,函授本科層次)的教育模式,形成了 “敏學、慎思、開物、有為”的校風,秉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教育質量為中心”的思想,把培養“實用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和“上崗即能工作”作為教育的基本目標,著力打造航空、機械智能*品牌,為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的臨空經濟產業建設與發展、軍用飛機*、民航客機維修、民航機場服務、機械智能化*等方面培訓技術技能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努力建成服務航空工業產業的軍民融合示范性高職院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是2001年甘肅省*批準、教育部備案、蘭州市*主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74年的蘭州市第三十五中學,2009年8月,創辦于1904年的蘭州師范學校和創建于1958年的蘭州教育學院并入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合并組建新的蘭州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機電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摘要: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就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和在職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可以將機電類各專業集群起來,按專業群來建設。
專業群內的專業由于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反映在課程內容上有相當一部分共同的理論、技術、技能基礎,基于專業群建設的課程體系,可以職業崗位必備能力為核心,采用“平臺+方向”式的模式構建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
關鍵詞:機電專業群;模塊化課程;課程體系
一、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指以學習某一職業技能,不斷提高從業技術水平,培養技能型、工藝型、應用型、實用型高級人才為目的的一類教育,它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級階段,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對設計、規劃、決策、智能操作等任務進行創造性實施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必須具備寬廣的知識面、全面的職業技能、較強的適應與發展能力、一定的創造性能力和積極的職業態度。
高職的培養目標,其一是對社會人才類型的定位,培養的是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二是對人才社會功能的定位,“實施”二字是其社會功能的核心和特征。
高職畢業生一般不進行工程設計,也不對工程項目進行規劃和決策,主要是對已有的設計、規劃、決策等任務進行實施,把它們轉化成為產品,同時對于一些高技術或高智能的職業崗位進行直接的操作,完成產品*任務。[1]
二、機電技術專業群
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機電行業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過窄的專業口徑、過細的專業劃分,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機電技術領域,有許多不同名稱的專業,盡管其培養目標不同,但是它們卻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
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按現代職業崗位要求,可以將工作性質相通的若干職業*為一個職業群。
為優化課程結構,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形成彈性化、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江海職業技術學院把機電類各專業集群起來,以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院級特色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作為核心專業,將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了一個*,按專業群來建設。
機電技術專業群包括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模具設計與*、汽車檢測與維修、電氣自動化等專業。
專業群建設是以專業建設為核心的資源整合活動。
專業群建設有利于形成高職院校專業的集群優勢,從整體上提升學院在行業和區域內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實踐教學優勢,將分散的實驗資源整合為專業化的實訓基地(或工業中心),降低實訓基地建設成本,實現資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師資隊伍優勢,形成專業教師團隊,增強專業辦學實力;有利于形成學院專業特色和品牌優勢,提高學院知名度。
為適應機電技術不斷發展及機電職業群不斷擴大的需要,高職機電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的設置,要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
要達到此目的,就要通過“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途徑,促進課程結構體系整體優化,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前提,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為主線,構建專業集群式模塊化課程體系。
[2]
三、模塊化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指設計教學過程的原則與流程框架。
模塊化教學模式是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就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和在職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解構教學內容,按認知規律和能力本位導向重構課程,形成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并對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改革和創新的一種教學模式。
[3]
模塊化教學模式的關鍵是模塊化課程的設計路線,中心內容是對課程的解構和重構。
首先基于職業崗位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解構。
在對職業崗位進行了深入的工作分析后,確定從事這個職業所要求的能力標準。
課程解構的核心意義就在于它突破以知識體系為核心的課程標準,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標準。
然后基于職業崗位能力導向進行課程重構。
對形成職業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行清晰的梳理,確定專業教學的基本內容;根據專項能力來劃分課程模塊,確定每個課程模塊的教學目標、內容體系、基本環境、教學組織;根據模塊教學目標的要求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明確知識、技能、態度之間的關系,重點關注如何運用所獲得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工作態度來完成工作任務,從而形成在復雜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斷和采取行動的能力。
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核心是課程的模塊化。
首先進行模塊的搭建。
課程模塊是一個個項目化的學習單元,它把實踐知識、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用情景有機結合起來,是學習領域的具體化。
一門模塊課程可以設計為若干個模塊,一個模塊又可以分為若干項目,項目之間、模塊之間,依據工作邏輯和工作任務不同而有差異,可以通過多條路徑來選擇。
然后進行模塊組合。
模塊內容通過工作任務引領專業知識。
每個模塊都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學習單元和任務的組合,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模塊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遞進的。
針對職業工作崗位過程所需要的單位任務,對需要采取的動作和行為進行描述,明確訓練的項目名稱、工具、材料、場地及操作步驟,通過動態學習方式完成階段性學習目標,形成綜合職業能力。
四、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體系的結構
專業群內的專業由于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反映在課程內容上有相當一部分共同的理論、技術、技能基礎。
因此,基于專業群建設的課程體系,適合采用“平臺+方向”式的模式構建。
“平臺”根據專業群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所必備的共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各專業技術的共性發展和學科特征要求而設置。
按照培養社會人的要求,突出培養現代社會對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質。
按行業內職業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開設專業群內各專業共同必需的生產技術知識、產品技術知識、材料技術知識和職業基本技能等課程,是畢業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證。
學生在修完“平臺”課程后,獲得專業群共同的職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訓練,具備在行業內從事專業群所包含崗位的基本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方向”根據不同的專業而設置,由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組成。
每一個模塊都以工作任務或工作過程為依據,是圍繞某一工作過程必需、夠用的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的綜合,是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訓練的綜合。
通過對機電技術專業群的必備職業能力分析,專業群的課程體系結構應該是Y型結構,即專業分枝型結構。
Y型課程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該結構的課程體系建立了兩個平臺:即公共基礎課平臺和機電類技術基礎課平臺。
平臺課程是多個專業的共同基礎。
圖1 Y型課程體系結構圖
公共基礎課平臺包括高職工科類各類專業學生都需要學習的文化基礎課程。
它們包括公共課程(如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外語等)、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人文類課程等)、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等)。
該課程平臺為各專業學生奠定了進行后續專業學習的基礎,也為今后接受終身教育奠定了可持續學習的基礎。
機電類技術基礎課平臺是建立在公共基礎課平臺之上的機電類公共技術基礎課平臺。
它包括機電類專業相關的專業基礎課程、機電類專業相關的支撐技術課程以及相關的拓展性課程等等。
該課程平臺為學生學習各專業必修課程奠定基礎。
它培養學生五個專業之間可遷移的關鍵職業能力,為畢業生擴大就業范圍奠定任職的基礎以及在今后工作崗位群范圍內具有一定的轉崗適應能力。
各專業必修課程是在機電類技術基礎課平臺上根據職業崗位群中各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要求而開設的課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它是在大類專業所覆蓋的職業崗位群的基礎上,滿足“就業市場細化”而建立的一種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高職機電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的Y型結構從整體優化的角度出發,既能滿足職業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識與能力要求,體現適應性;又能滿足職業崗位群中某一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與能力要求,體現針對性。
(二)“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
“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在課程開發中,采用面向職業群集的方式;在課程內容上,采用模塊化的組合方式。[4]
“寬基礎”是指所學內容并不針對某一工種,而是一個職業群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后勁”,為學生繼續學習和在某一類職業范圍內轉崗打下基礎,強調通用技能的訓練和關鍵能力的培養。
“活模塊”是指所學內容針對某一特定職業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著眼于強化從業能力。
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對人才需求的分析,根據機電群對應的行業所涵蓋的職業群和典型崗位的崗位任務分析以及相關崗位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要求,確定完成崗位任務和考證要求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對機電技術專業群的課程體系進行整體設計,以技能為主線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
該課程體系包括公共素質課、專業群基礎課程、為專業服務的基礎課程、專業必修、專業選修、綜合實踐模塊等六段式課程體系,以靈活的模塊化課程為基本形式與市場對接。
表1 模塊化課程體系
M1模塊,即公共素質課模塊,該模塊按照教育部的統一要求,由培養學生的職業基本素質的課程組成,是為了保證國家人才教育培養基本目標的實現。
M2模塊,即專業群基礎課程模塊,該模塊是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培養學生五個專業之間可遷移的關鍵職業能力。
M3模塊,即為專業服務的基礎課程模塊,該模塊由為專業群中特定的專業服務的課程組成。
比如,同屬“電子電工類”基礎課程,機電一體化專業可開設“電工電子技術”,汽車專業可開設“汽車電工電子”。
前三個模塊強調寬基礎,主要學習某一崗位群相關職業通用性的必備知識和技能,同時,要進行思想品行、職業道德、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教育和培養。
M4模塊,即專業必修模塊,該模塊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相求相銜接,有利于幫助學生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M5模塊,即專業選修模塊,該模塊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一專多能,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同時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再學習打下基礎。
M6模塊,即綜合實踐模塊,該模塊通過實驗、操作技能實訓、綜合技術訓練、崗位實踐以及畢業設計等環節,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后三個模塊是在職業基礎教育后分流進行不同職業的專業知識學習,以及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根據職業和專業開設必要的課程和進行職業技能的實訓,并能夠使學生考取多個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家寰,郭揚.全國高職院校專業布局結構與調整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06,(12):37-39.
[2] 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 論高等職業教育模塊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7,(7):42-45.
[4] 蔣乃平.集群式模塊課程屬于多元整合型課程——“寬基礎、活模塊”的再思考之八[J].教育與職業,1999,(8):64-66.
以上就是大學路小編整理的內容,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內容敬請關注大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