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研究生 >正文

      中國政法大學考研招生章程([北京考研]2023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一覽表?)

      更新:2024年02月13日 01:53 大學路

      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中國政法大學考研招生章程([北京考研]2023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一覽表?),希望能幫助到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中國政法大學考研招生章程([北京考研]2023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一覽表?)

      中國政法大學2021年考研招生章程

      一、培養目標


      培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務國家法治建設、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層次學術型專門人才,以及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招生方式、專業及招生計劃


      我校2021年招收碩士研究生方式分為推薦免試和普通招考。接收推薦免試生的申請條件、申請程序、復試考核及錄取要求等另見我校《關于2021 年接收推薦免試生申請攻讀碩士研究生的通知》。推薦免試和普通招考專業目錄、擬招生人數詳見《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其中招生人數僅供報考時參考,錄取時將根據教育部最終下達招生計劃,綜合考慮學校生源狀況和發展需要,適當調整。


      三、考研報考條件


      (一)基本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3.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4.考生學業水平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等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2021年入學前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后滿2年(從畢業后到2021 年入學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員,以及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按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身份報考,復試前須有2篇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的所報考學科文章。


      (4)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在校研究生報名前須取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報考的書面證明。獲國(境)外相應學歷(學位)證書者,須在參加我校復試前取得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


      (二)報考部分專業和單獨考試的特別要求


      1.報考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學位的考生,之前在高校學習的專業須為非法學專業(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法學門類中的法學類專業【代碼為0301】畢業生、專科層次法學類畢業生和自學考試形式的法學類畢業生等不得報考)。


      2.報考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的考生,之前在高校學習的專業須為法學專業(僅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法學門類中的法學類專業【代碼為0301】畢業生、專科層次法學類畢業生和自學考試形式的法學類畢業生等可以報考)。


      3.報考工商管理碩士(MBA)和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的考生,須符合下列學歷條件之一∶大學本科畢業后工作3年以上(含3年)(從畢業后到2021年入學之日,下同);或者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學歷或大學本科結業后工作5年以上(含5年),達到大學本科畢業同等學力;或者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后工作2年以上(含2年)。


      4.報考單獨考試的考生,必須為定向就業原單位的在職人員。且須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學歷后連續工作4年或4年以上,業務優秀,已經發表過研究論文(技術報告)或者已經成為業務骨干,經考生所在單位同意和兩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推薦∶或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后工作2年或2年以上,業務優秀,經考生所在單位同意和兩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推薦。報考專業僅限∶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刑事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訴訟法學專業刑事訴訟法學方向。報考學習方式∶全日制。


      5.報考西藏單獨考試(又稱"*計劃")的考生,必須為定向就業原單位的在職人員,須符合西藏自治區教育廳有關文件規定的報考條件。報考專業僅限∶民商經濟法學院訴訟法學、民商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刑事司法學院刑法學、網絡法學。報考學習方式∶全日制。


      (三)其他


      1.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考生,須符合(一)、(二)中各項報考條件的要求。其他報考資格及招生計劃詳見教育部相關通知。報考學習方式∶全日制。


      2.報考"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計劃"的考生,須符合(一)、(二)中各項報考條件的要求,并有《入伍批準書》、《退出現役證》、《義務兵退出現役登記表》(或《士官退出現役登記表》)。招生計劃暫按2020年執行,最終以教育部下達的計劃數為準。報考學習方式∶全日制。


      3.部分學院或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高職高專學歷畢業生、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詳見專業目錄中"備注"。


      四、報名流程


      考生須仔細閱讀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上教育部、考生所在省級教育招生考試管理機構、報考點以及我校的相關通知公告,并如實、準確填寫本人報名信息。由于不按公告要求報名、不符合報考條件、誤填報考信息、或故意填報虛假信息等原因,導致不能考試或錄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普通招考報名流程包括網上報名和網上確認(現場確認)(不含推薦免試生)。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報名參加普通招考,否則將取消其推免生錄取資格。


      (一)網上報名


      1.報名時間∶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00。逾期不再補報,也不得再修改報名信息。


      2.報名網站∶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以下簡稱"研招網")教育網址∶yz.chsi.cn 公網網址∶yz.chsi.com.cn


      3.考點選擇∶應屆本科畢業生選擇就讀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指定的報考點;單獨考試考生選擇"中國政法大學"考點;*計劃考生選擇西藏教育考試院指定的考點。其他考生(含MBA、MPA考生)應選擇工作或戶口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指定的報考點。考生須按報考點要求辦理網上確認(現場確認)手續及參加考試。


      (二)網上確認(現場確認)


      網上報名成功后,考生須攜帶相關材料在規定的時間內,在網上或前往所選報考點現場確認網報信息和采集本人圖像等相關電子信息。


      1.時間及地點∶以考生所選考點通知或公告為準。逾期不再補辦。2.網上確認(現場確認)須提交考生本人有效二代居民身份證原件(截至初試考試日期仍有效)、學歷學位證書原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校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持學生證,要求每學期均注冊;獲得高職高專、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提供學歷證書;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提供學位證書)、網上報名編號、所選考點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3.未通過網上學歷(或學籍)校驗的考生,須在我校規定的時間內提供學歷(或學籍)認證報告;報考"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計劃"的考生須提交《入伍批準書》原件或復印件(復印件需加蓋檔案部門公章)和《退出現役證》原件及復印件。


      4.所有考生均要對本人網上報名信息進行認真核對并確認。經考生確認的報名信息在考試、復試及錄取階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寫錯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擔。


      (三)注意事項


      1.享受少數民族照顧政策∶網上報名時須在備注中注明"享受少數民族照顧政策"。僅限工作單位和戶籍在國務院公布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定向就業原單位的少數民族在職人員考生享受此政策。


      2.在職人員∶報名時不必出具工作單位同意報考的證明,與工作單位因報考研究生產生的問題由考生本人自行處理。若因上述問題導致考生無法被錄取,我校不承擔責任。


      中國政法大學2021年考研 招生章程 小編就說到這里了,更多關于考研考試的備考技巧,備考干貨,新聞資訊,成績查詢,準考證打印入口,準考證打印時間等內容,小編會持續更新。祝愿各位考生都能順利通過考試。

      [北京考研]2023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一覽表?

      2023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從哪里看?
      目前中國政法大學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專業目錄、考試內容/參考書目、報考條件與要求等已公布,為了方便各位考生能及時找到相關內容,獵考考研小編發布中國政法大學2023研究生招生信息匯總類文章,一旦中國政法大學2023考研招生信息公布了,將會及時為進行更新匯總,各位考生可以ctrl+D收藏此頁面,便于下次能及時進行查看!

      中國政法大學2023研究生招生信息
      初試階段
      招生簡章
      專業目錄
      考試內容/參考書目
      報名流程
      報名時間/入口
      獎助政策
      考試大綱
      學費標準or學制
      報考條件與要求
      考試地點/科目安排
      查分階段
      分數線
      成績查詢時間/入口

      復試調劑階段
      調劑公告
      復試時間

      錄取階段
      錄取通知

      保研夏令營
      推免研究生
      大學生夏令營

      推薦內容:
      匯總:各省市考研院校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錄比匯總
      查閱:考研招生簡章|招生目錄&各科目考研復習規劃&易踏入的誤區
      預約:考研各地區院校推薦&提前預約?匹配院校
      挑戰:23考研《摸底挑戰賽》·了解自己的水平

      考研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考研考點內容、不清楚考研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擬錄取名單

      根據《關于我校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部分專業接收調劑的通知》《我校2023年法學學術型碩士招生專業接收調劑申請的通知》,現將各學院調劑復試具體安排公布如下:

      法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商學院(不含MBA):

      工商管理專業(MBA):

      人文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社會學院:

      外國語學院:

      中歐法學院:

      數據法治研究院: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是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兼有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門類的研究生院,地處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中心區,北臨久負盛名的“燕京八大景”之一——“薊門煙樹”,東沿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小月河、野松林。水波蕩漾,松濤起伏,底蘊深厚,人文薈萃。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成立于1983年,首任院長系著名法律史學家張晉藩先生。研究生院建院以來,已培養各類研究生萬余名,他們在國家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生院目前設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經濟學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7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1個專業碩士學位點,4個博士后流動站。2021年9月,全校共有學歷研究生7857人;其中博士1605人、碩士生6252人;全校法學(二級學科)研究生3955人、專業學位研究生2821人、其它專業研究生共1081人。另有在站博士后113名,法學專業研究生教育規模居全國第一。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在法學研究生教育方面開創了多項全國第一:全國第一批法律史、經濟法、訴訟法專業的博士點設于本院,全國第一個比較法、人權法、法律與經濟專業博士點首創于本院,新中國第一批法學碩士、第一批法學博士皆出自本院,法學專業的第一個外國留學博士生出自本院。目前,本院在法學專業博士生、碩士生招生規模上名列全國第一。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研究生院始終堅持“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訓,注重研究生在價值觀、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等方面的養成和培育。研究生院與全國各級黨政機關、法院、檢察院、國有企事業單位、律師事務所建立博士生、碩士生掛職、實習基地,每年有大量博士生和碩士生到合作基地掛職、實習。研究生院設置“研究生創新實踐”“研究生學位論文資助”等項目,鼓勵、支持研究生在項目研究中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研究生院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每年派出大批研究生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赴國際組織實習,進行博士聯合培養或攻讀博士學位。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師資力量雄厚,名師輩出。除已故錢端升等許多著名專家外,現仍活躍在研究生培養第一線的導師有江平、陳光中、張晉藩、李德順、應松年等一大批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237人(含*、特聘導師)、碩士生導師719人(含*導師)。研究生導師積極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研究,參加國家各項立法工作和司法咨詢活動。絕大多數研究生在學期間即跟隨導師參加國家立法、司法咨詢、重大項目研究工作,在高端法律活動中鍛煉自己。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將適應國家與社會對于高端人才的新需求,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重點提高研究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拓展研究生的國際視野,把研究生院建設成為開放式、國際化、多科性、創新型、以法學教育為特色的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研究生院。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中國政法大學考研招生章程([北京考研]2023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一覽表?)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中國政法大學考研招生章程([北京考研]2023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一覽表?)”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