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正文

      全國政協委員談新形勢下職業農村人才培養問題

      更新:2024年08月19日 17:22 大學路

      最近經常有小伙伴私信詢問全國政協委員談新形勢下職業農村人才培養問題相關的問題,今天,大學路小編整理了以下內容,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全國政協委員談新形勢下職業農村人才培養問題

      新型職業農民哪里來?

        ——代表委員談新形勢下農村人才培養問題

        【點題人】山東省招遠市蠶莊鎮許家村村民張玉輝:“新聞上天天講新型職業農民,俺農村啥時才能有更多這樣的人才?”

        帶著張玉輝提出的這個問題,兩會期間,記者分別采訪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委員、四川現代教育集團董事長蘇華委員和湖北省英山縣溫泉鎮百丈河村黨支部書記王金初代表。

        全國政協委員霍學喜:

        農村急需懂技術、會經營、留得住的職業農民

        3月3日,記者跑到鐵道大廈,向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求教。

        霍學喜說:“用通俗的話說,新型職業農民就是主要收入來自農業,并且能適應新的市場變化和競爭的人。”

        怕記者還是不明白,霍學喜又打起了比方:“一個果農要變成職業農民,首先要有土地和果樹,實現規模種植;還要懂技術,有簡單的農機具,讓水果量高質優;最后,還要有本事把水果*個好價錢。”他說,在關中,一個果農如果有15畝蘋果園,年收入一般可達10萬元以上,好的能掙十七八萬元,他們就是新型職業農民。

        如果按照霍學喜“指引”的這個方向和路徑去努力,張玉輝實現“新型職業農民”的路途并不遙遠。但是,在現實中,張玉輝們發愁的是,如何才能實現“變身”。

        在霍學喜看來,土地是張玉輝們的第一個坎。目前單個農民一般只有5畝左右的地,這種小規模種植不是規模經營,15畝以上才能產生規模效益。但眼下土地流轉、確權困難重重,需要*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障。

        學習技術也是難題。在農村種地的基本上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隊”。這些人平均年齡偏大,培訓起來成本很高。霍學喜說:“農民培訓要一竿子扎到土里,培訓的教材要實用,講的課程要讓農民聽得懂,下鄉的農業技術人員要待得住,不能走過場、作秀;培訓的經費要花在農民身上,不能中途流失了。”

        “2004年后,我國的農業國際競爭力一直在下降,這個問題已經到了非改不可地步。從國際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來看,要想保證農產品可持續供應,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有源源不斷的年輕人參與其中。”霍學喜憂慮地說。

        “青壯年農民應該是新型職業農民的生力軍!”霍學喜呼吁:*要出臺更多配套政策,鼓勵青壯年農民回鄉,把他們培養、培訓成懂技術、會經營、留得住的現代職業農民!

        全國人大代表王金初:

        用好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返鄉創業

        地處大別山區的湖北省英山縣溫泉鎮百丈河村,過去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特困村。在全國人大代表、百丈河村支書王金初的帶領下,通過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如今成了聞名遐邇的文明新村。

        不過,對科技致富過程中現代農業人才的匱乏,王金初憂心忡忡。連續幾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王金初對此充滿期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喃喃自語:“我們村幾時才能盼來農村發展急需的有技術、懂經營、能扎下根來的人才?”

        作為一名來自大別山區的基層代表,王金初曾用4年時間走訪了300多個村,她對農村現狀感到憂心。“我的夢想就是,要把百丈河村建成全國生態富裕示范村,打造村民‘豐收的果園、觀光的花園、生活的樂園’。”王金初有些苦惱地說,“要實現這個夢想,現在最難的是缺人才和技術支持!”

        她說:“這幾年,全國各地出了很多好政策,都想號召和鼓勵外出務工的能人回鄉創業,帶動農民致富,但真正愿意回鄉創業的人不多,動力不強。”在王金初看來,現在農民種糧已經不是過去“你一鋤我一鋤式”的種植,更多的土地要讓技術能手來種植。

        以人口不到1000人的百丈河村為例,100多外出打工的人幾乎個個都有手藝,不是木匠,就是泥瓦匠,剩下的基本都是過去一直種田的農民。“村里現在辦的養殖場、茶場、鞋廠,都需要懂技術、懂市場、懂經營的人。可是,現在基本沒辦法真正把這方面的人才引進來、留得住!”王金初說。

        近幾年,百丈河村先后來了3名大學生村官,他們不僅輔導農民學法律、技術、經濟,而且還幫助農民學普通話。現在,其中兩個村官已經考上了公務員,只有一人留在村里。

        “這就需要*出臺一些有‘含金量’的激勵和扶持政策,鼓勵更多在外打工、求學的人回鄉創業。好政策不能只掛在墻上,關鍵是要落地,讓農民切實能從中得到實惠。”王金初說。由于地理環境、經濟發展基礎與城市存在巨大差距,外出務工人員回村創業的回報率往往低于在外創業的。因此,農村要想留住人才,就需要*在持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出臺一些確實適合農村實際的政策,為農村人才回流、返鄉創業搭建舞臺。

        全國政協委員蘇華:

        培訓要讓農民學到真技術、得到實惠

        “*貼錢給農民免費培訓,學成后收益是農民自己的。按理說,此等好事,農民應該踴躍參加,可是在一些地方,培訓機構喊破嗓子,農民也不去。你問我這是為啥?培訓的內容農民不喜歡。換作是你,聽半天云里霧里的理論,到田間用不上,你愿意去聽嗎?”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現代教育集團董事長蘇華,對時下的農民培訓現狀非常不滿,剛接上話茬就一針見血,毫不客氣。

        蘇華坦言,某些培訓機構不具備培訓的資質,師資、設備不能完全滿足農民的愿望。“在中西部貧困地區,一些所謂的農民培訓,就是在中小學淘汰的校舍里上課,沒有設備,沒有實訓,就連教師也是小學轉崗的,這樣的條件根本學不到真正的種植技術。如此培訓,就是給農民倒貼錢,農民也不愿意來。”蘇華邊說邊搖頭。

        蘇華分析說,造成培訓低質的原因與投入機制分散有關。“目前,農民培訓工作是多口管理,農業部、人社部等部門的培訓項目輪番登場,導致培訓資金分散、培訓內容重復等問題。看著國家出了不少錢,但這種撒胡椒面式的花錢方式,讓哪種培訓的資金都不夠。有些培訓,每人的成本只有幾百元,這怎么可能有好效果?”

        “尋租問題也要重視。”蘇華說,有些部門將培訓資金當成福利,只給自己系統的下屬部門分派培訓任務,而把水平、實力都更好的其他培訓機構排除在外。

        蘇華一字一頓地說:“要理順農民培訓的投入機制,實現歸口管理,避免培訓散、亂、小的現象。從制度上,提高國家資金的使用效率。”

        蘇華建議,對培訓機構的選擇,應引入信用、質量等級制度和競爭機制,對那些信用度高、培訓質量高、學員就業率就業質量高的多給些補貼,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就少給補貼。“尤其要淘汰那些以次充好甚至套取國家培訓資金的培訓機構,讓培訓質量真正得到提升,給農民選擇的余地,讓他們真正能學到技術、得到實惠。” (記者 張婷 柯進)

        《中國教育報》2014年3月5日第1版

      以上就是大學路小編整理的內容,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內容敬請關注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全國政協委員談新形勢下職業農村人才培養問題”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