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正文
最近經常有小伙伴私信詢問杜玉波:推進產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匯 塑造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生態相關的問題,今天,大學路小編整理了以下內容,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進產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匯 塑造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生態
——在第八屆產教融合發展大會上的主旨報告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杜玉波
2024年7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同志們、朋友們: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不久,很高興與大家相聚“京津走廊明珠”——廊坊市,共同參加第八屆產教融合發展大會。這個大會已經舉辦了七屆,有效促成了眾多企業與各高校的合作項目落地,推動了教育與產業的充分對接,為我國高等教育創新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業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本屆大會以“職普融通 產教融合 科教融匯”為主題,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發展新路徑,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調發展新平臺,可謂正當其時、意義深遠。在此,我謹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今年6月24日,**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剛剛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體現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內涵和規律的深刻洞察,為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是我們黨對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新理念,也是對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這些年來,我們緊緊依靠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環的堵點,在推進三者協同配合、系統集成上取得實效。大量的創新實踐告訴我們, 產教融合,重點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結合,旨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為產業提供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科教融匯,重點是科學研究、科技創新與教育教學的相互融合,旨在將科研成果和科技創新的理念、方法、資源等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提升教育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在實際中,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推動教育、產業和科技的協同發展。
這些年來,我們初步構建起高等教育與科技、產業積極合作、有機互補的創新生態體系,較大程度上加快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從總體生態格局看,科技、教育和產業資源相互轉化,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科技、教育和產業統籌協調、良性互動的宏觀格局加快形成。比如,國家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實現新突破。國家有色金屬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全國智慧物流產教融合共同體等相繼成立。從經濟社會貢獻看,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賦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顯著增強,科技、教育、產業共同體合力推動創新創業的新態勢不斷顯現。比如,天津大學、南開大學與天津市*等打造天開科創園,廣東深圳的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日漸成熟,廣西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從高校行業協同看,高等教育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力明顯提升。比如,浙江大學與阿里巴巴集團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同濟大學成立高鐵及站城融合研究院,西安交大與西咸新區聯合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從高水平人才培養看,科研院所、創新型行業企業參與高校辦學程度更加深入,需求導向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日益完善。比如,江蘇提出了“學校—學院—專業—課程”四位一體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中國星網、中國電科、航天科技等行業領軍科技企業,按照“一領域、一企業、一方案”模式,在產業一線培養信息領域卓越工程師。從助力科技創新看,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科技發展態勢,動態調整學科專業,科技創新體系初步構建。比如,華北電力大學的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重組成為全國重點實驗室,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成功轉設為新能源發電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躋身首批三所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掛帥”高校。北京交通大學先后組織實施了川藏鐵路、交通載運裝備、多模態網絡與通信等多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探索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工程化應用,用信息技術賦能交通發展,推動交通運輸業高端化、智能化轉型。
當前,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和重大機遇,既需要*層面的全方位戰略支撐,也需要高校和企業等社會各界的大力配合,還需要科技社團充分發揮不可替代的橋梁紐帶作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充分發揮專家力量和組織優勢,組建科技服務專家指導委員會,舉辦“三融”主題高博會和產教融合發展大會,研制產教融合標準,開發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服務平臺,征集“校企合作 雙百計劃”典型案例等,探索形成了促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
這些年來,我們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重點在“融”上下功夫,開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主要經驗和啟示是:
——“融”的創新生態,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只有充分發揮*引導服務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才能逐步推進教育與產業合作體系的布局。在宏觀政策上,需要加快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規范和約束合作行為,防范安全風險;加強金融支持,設立合作發展專項資金,鼓勵引入社會資本支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項目;加強對產教融合共同體運行情況的監督與評估,促進各方建立長期、穩定的深度融合關系。
——“融”的合作模式,需要不斷轉型升級。探索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多元范式,應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導的技術驅動型,向由科技領軍企業主導的需求驅動型轉變。在合作模式上,引導科技創新型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鼓勵企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國家和地區重大戰略需求,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重點實驗室等多元化的合作平臺。
——“融”的創新鏈條,需要緊密對接貫通。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長鏈條和全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服務措施,破除合作壁壘,推動政策、資金、信息、人才等資源要素合理布局,強化多鏈融合的專業化服務支撐。在服務保障上,堅持線上線下一起發力,搭建精準對接信息網絡平臺,通過專家會診、現場解難、技術交流會、成果對接會、應用場景創設等形式,為教育與產業深度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務。
——“融”的人才培養,需要持續擴優提質。創新人才培養是高校最大的責任使命,需要強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育人功能。在育人路徑上,需要高校結合自身科研優勢與地區產業集群優勢,統籌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建設優勢特色學科專業集群;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共同培養人才,校企協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教學內容、培養模式與行業標準的人才培養機制,以“項目式”“案例式”教學推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教學的場所搬到產業一線,逐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融”的科技創新,需要協同聯動攻關。逐步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攻關機制,是形成大中小企業貫通、產業鏈協同、產學研合作的科技創新陣營的有效途徑。在提高效能上,需要引導科技型骨干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等主動開放創新資源、提供技術牽引和轉化支持,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推動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基礎前沿技術攻關;通過戰略合作、平臺搭建、聯合研發等多種合作方式,形成強大的研究骨干網絡,攻克破解核心關鍵技術難題。
當今時代,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教育強國建設進入蓄勢突破、全面躍升的關鍵重要階段。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相比,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做的還遠遠不夠,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獲益不多、信心不足、參與興趣不高;一些高校人才評價標準滯后,還不能客觀評價教師參與產學研合作的價值貢獻;一些研究機構缺乏深度對接產業需求的能力,難以抓住成果轉化機會,缺少與高校捆綁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這些問題都是在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過程中邁不過的坎,必須通過改革,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融合機制,也就是:通過教育制度創新,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直接推動人才創新和科技創新;通過人才創新,深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對科技創新形成二次推動;通過科技創新,反哺教育和人才培養。
同志們、朋友們!
黨的二十大明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距今只有11年的時間。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強國,任務艱巨、時不我待。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進一步探索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的發展新路,塑造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生態。今后,要在五個方面持續發力。
第一,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選擇。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多措并舉助力科技創新。一是加強原創研究層面的融合基礎。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和基礎研究“國家隊”的主體作用,深度融合產業企業的根本性技術需要,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二是明確重點攻堅的融合方向。要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啃引不進、*不來、只能靠自主創新的“硬骨頭”,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共同推動原創性、顛覆性成果的研發。三是實施錯位發展的融合路徑。高校要從同型競爭走向錯位發展,發揮不同類型、不同結構、不同層次的差異化優勢,找到符合自身角色的產學研融合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重在深化科教融匯,建立更多更高水平交叉學科研究平臺,用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應用型本科高校重在推進產教融合,構建“供給-需求-供給”的閉環機制,打破傳統辦學模式,主動對接產業需要,促進教育供給側和企業需求側精準對接。
第二,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持續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質量。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場地,是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主體之一。要在實戰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一頂一”的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試。一是加強高等學校的有組織科研。要通過組織制度創新、培養模式創新,以培養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為重點,推進人才培養機制的結構性改革,實現有組織科研和人才培養。二是設立科教人才培養專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緊要關鍵核心技術等特殊產業人才設定專項政策,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構筑大平臺、組建大團隊、產出大成果,創新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結合機制。三是統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創新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建立高校與企業人才雙向流動制度,探索高層次人才校企互駐互訪制度。四是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協調好學校、教師和企業的利益關系,優化三方協作項目的人才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獎勵機制,完善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激勵制度。
第三,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精準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是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路徑。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教育要先行。高校是新質生產力的理論研究高地、人才供應陣地、成果轉化基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撐。一是提高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主導先導產業,設立產業專項引導基金,與經濟帶、城市群、產業鏈的布局緊密結合,在區域發展中發揮戰略支撐作用。二是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超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集群,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打造跨學科、跨學院、跨專業新型創新力量,推進前沿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與科研成果產業化深度融合。三是完善實踐創新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建立完善科技產業園、大學城等校地合作機制,建設好卓越工程師學院、未來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探索共建聯合實驗室。四是推進全鏈條深度融合。以技術轉移為紐帶持續暢通科教創新、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切實加強教育鏈、科技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的緊密對接和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國家級、區域級技術轉移中心、高等研究院。
第四,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是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主要力量。融的關鍵,在于服務國家需求;融的途徑,在于跨學科、跨部門和跨專業;融的平臺,在于協同育人;融的環境,在于創新氛圍。一是重組高校參與力量主體。要打破傳統院系專業壁壘,圍繞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創新目標,不分院系、不問出身,優化各主體參與科技創新的機制和功能,有效促進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科研力量的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二是建立新型聯合體。聚焦區域,打造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市域產教聯合體;聚焦行業,建設一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育人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三是變革交融方式。重點強化學校和企業的深度交往,搭建多方主體的對話交流平臺和利益交融機制,在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實踐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技能證書對接等方面,促進校企全方位融合。四是培育富有活力的融合文化。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創新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廣泛宣傳青年創新創業典型,激勵廣大師生敢闖會創,在創新創造路上砥礪前行。
第五,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一招。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新思路、新視角、新舉措全方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探索國際產教融合新機制。聚力推動各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創新合作,匯集全球創新思想和智慧力量,探索構建多學科交叉的國際創新合作機制,服務人類福祉。二是打造國際產教融合新平臺。加快智庫聯盟、青年發展論壇、大學聯盟等平臺建設,促進人才交流和學者互訪,打破“小圈子”,建立“伙伴群”,擴大合作范圍,增強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三是營造國際產教融合新環境。根據國家戰略布局,依托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高水平人才中心,依靠重要的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高地,營造良好融合環境,吸引和集聚世界范圍內的高層次人才。四是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高層次新人才。通過內生外拓、內育外培、引育并舉、雙輪驅動,讓“走出去”與“引回來”雙向互動,培養具備多元化教育背景、全球性經驗視野、國際性競爭能力的新型國際化人才。
同志們、朋友們!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和大勢所趨。衷心期盼各位專家學者、教育同仁能夠匯聚智慧、共謀良策,將產教融合發展大會打造成思想新、成果多、實效強的盛會,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創新的理念、更加務實的舉措,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以上就是大學路小編整理的內容,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內容敬請關注大學路。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標志
2024年06月23日 20:40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教育部杜玉波去哪里了08年感動中國人物及頒獎詞(急需),希望能幫助到廣大
2023年07月16日 10:45中國教育信息化網(www.ict.edu.cn)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中國教育信息化網旨在對
2024年08月19日 17:22在第七屆世界科技社團發展與治理論壇上的主旨報告
2024年08月19日 16:34在第四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閉幕式上的講話
2024年08月19日 16:50當前,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著力解決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
2024年08月19日 17:31在“民進中央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座談會上的致辭!
2024年08月19日 16:548月24日,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蘭州大學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文化圓桌會議在蘭州開幕。教育部黨組副書記
2024年08月19日 17:329月18日上午,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主持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傳達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杜玉波涉嫌嚴重
2024年09月19日 02:135月28日訊 今天,教育部舉行司局級干部集體學習,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為直屬機關司局級干部
2024年08月19日 17:42教育部: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優化學前教育班額和生師比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嚴格幼兒園教師資質條件,把好教師入口關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教職工存在師德師風問題、侵害幼兒權益要依法嚴肅追究責任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教師存在師德師風問題,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要依法追究責任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2023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0.8%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優化學前教育班額和生師比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嚴格幼兒園教師資質條件,把好教師入口關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教職工存在師德師風問題、侵害幼兒權益要依法嚴肅追究責任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教師存在師德師風問題,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要依法追究責任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2023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0.8%
時間:2024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