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醫科大學

      • 學歷層次:
      • 學校性質:
      • 主要專業:
      • 聯系方式:
      • 院校地址:

      瀘州醫學院是四川省省屬高等院校,坐落在川、渝、滇、黔結合部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瀘州市。學院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西南區川南醫士學校,1959年升格為瀘州醫學??茖W校,197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并更名為瀘州醫學院。1982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2003、2009、2010年分別獲準成為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藥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2006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被評為優秀等級。

      學院現有忠山和城北兩個校區,占地面積1500余畝。校本部教學行政用房總面積17萬余m2,學生宿舍建筑總面積10萬余m2,運動場地總面積7萬余m2,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0367萬余元,多媒體教室78間,語音室13間,教學用計算機2475臺。圖書館建筑總面積為2.74萬余m2,館藏文獻170萬冊(含電子文獻84萬余冊)?,F有16個二級院(系),全日制在校學生14000余人,其中留學生220人,研究生960人,本科生12800余人,專科生500人。面向31個盛直轄市、自治區招生,生源豐富、質量良好,近10年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保持在95%以上。2006年起口腔醫學和麻醉醫學專業在川、渝兩地納入第一批本科招生專業,2011年醫學檢驗專業在四川納入第一批本科招生專業。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學院在崗教職員工有1158人,其中專任教師800余人。教師隊伍中,學院及三附院共有正高級職稱250人,副高級職稱497人,碩士生導師380人。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5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2人,四川省級教學名師4人,獲得盛市、廳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后備人選49人。

      學院設有醫、理、文、法等7個學科門類。有中西醫結合、中藥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藥學等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理學等2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理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學)、內科學(傳染病學)、中西醫結合臨床等5個學科是省級重點學科,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學科是省級重點培育學科。設有臨床醫學等18個本科專業,其中臨床醫學、麻醉醫學和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臨床醫學、麻醉醫學是四川省本科人才培養基地,臨床醫學、麻醉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及預防醫學專業是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內科學、外科學、麻醉學以及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團隊是四川省省級教學團隊。臨床醫學、麻醉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預防醫學、法學、護理學專業是我院特色專業。學院現有省級精品課程17門,院級精品課程42門?!拔鞑康胤皆盒ER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西部地方院校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為四川省地方屬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

      學院擁有體系較為完備的科學研究基地,醫學電生理實驗室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膜通道功能、結構與信號轉導同步研究基地是四川省科技條件平臺,醫學電生理實驗室、醫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感染與免疫實驗室3個實驗室是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醫事衛生法治研究中心是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另有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1個、二級實驗室3個。2010年,學院通過資源整合成立了醫學基礎研究中心、藥物與功能性食品研究中心。2010年,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批準我院心血管醫學研究所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展博士后工作。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醫學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兩個實驗中心是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為適應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學院實施了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在三個層面上對本科教學進行了改革:一是加強了學科建設,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強化專業基礎,修訂和完善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和加強了學生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及臨床應用能力的培養;二是進一步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了精品課程建設,加大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建設和應用;三是進行了學分制的教育管理改革,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建立健全了各項教學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了教學質量保證和監控體系。在近兩次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中,學院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

      近5年來,學院共獲得廳局級以上科研課題79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6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項,承擔國家“863”計劃子項目1項,獲得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1項,參加國家“973”計劃項目2項,獲得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四川省科技廳等部省級項目88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7項,出版學術專著33部,發表論文5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587篇,SCI收錄論文104篇;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7項,科研的立項及獲獎的數量、級別逐年提高。學院主辦有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醫學類學術期刊《瀘州醫學院學報》,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2009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我國第一份醫學與法學交叉滲透、相互結合的學術性季刊《醫學與法學》雜志公開發行。

      有直屬附屬醫院3所(其中附屬醫院是三級甲等醫院,附屬中醫院是三級甲等中醫醫院,附屬口腔醫院是四川第二大口腔專科醫院且正在申報三級甲等??漆t院),非直屬附屬醫院12所,開放床位共12000余張,另有三級乙等及以上臨床教學醫院29所及其他穩定的校外專業教學實習基地30余個。3所直屬附屬醫院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提高醫療、科研、教學水平,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連上臺階。早在20世紀60年代,附屬醫院率先在四川省成功開展斷肢再植手術;70年代末繼華西醫科大學之后在四川省第二家成功開展器官移植手術;2004年成功開展四川省首例連體嬰兒分離術,2005年成功開展四川省首例心臟移植手術,是川、渝、滇、黔結合地區的醫療、教學、科研中心。

      近年來,學院加強了國內外交流與合作,與美國、日本、德國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醫學教育、醫療衛生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聯系,并開展了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援外醫療工作成績顯著。學院聘請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口腔醫學專家邱蔚六教授和美國國家健康總所糖尿并消化病及腎病研究所哺乳類遺傳實驗室主任、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鄧初夏博士為客座教授,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著名法學專家梁慧星教授為兼職教授。通過擴大與國內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學院教學、科研、醫療及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面對高教大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世紀社會、經濟、科技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對高層次創新型醫學人才的需求,按照四川省教育廳、衛生廳、中醫藥管理局對我院辦學的定位,學院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堅持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大力推進質量立院、科技興院和人才強院戰略,全面提高學院的教學、科研、醫療和社會服務的整體實力和水平,為把學院建設成為“學習、和諧、奮進、品牌”的高水平醫學院校而不懈奮斗。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