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學院是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41年創立的甘肅省立張掖師范學校,歷經張掖師范學院、張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發展階段,2000年張掖農業學校、張掖職業中專并入,2014年張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張掖市人民醫院并入。現有54個本科專業,涉及11個學科門類,在校學生19638人,累計培養各類畢業生10萬余人。2012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13年教育部批準復旦大學對口支援。2015年列為甘肅省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院校。
千里河西走廊唯一普通本科院校,戰略地位重要學校地處絲綢之路黃金段、河西走廊中部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掖市,是蘭州至烏魯木齊近2000公里內唯一的普通本科院校。學校服務區域主要面向河西走廊,輻射毗鄰的青、新、蒙、寧四個少數民族省、區。河西走廊自古以來關乎國家經略,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資源豐富,是中西文化交流,南北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是穩邊固疆的戰略要地;擁有張掖、武威、敦煌三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祁連山、黑河濕地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玉米制種、瓜果蔬菜、新能源基地。特別是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推進、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的實施、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祁連山生態安全屏障保護,河西走廊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特殊的地域優勢,獨特的自然資源,豐厚的文化稟賦,為學校辦學育人提供了廣闊空間。
七十余載堅持做河西文章,辦學特色鮮明學校堅持“立足河西、面向甘肅、輻射周邊”的辦學定位,踐行“以人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以“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絲路名校”為發展目標,堅持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之路,堅持走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服務相互促進,致力于把學校建成河西走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基地、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心。
學校作為甘肅學科覆蓋最全的高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著力培養具有良好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形成了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堅持唱響作亮河西文章。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把項目和論文做在河西大地上,在講好、寫好、演好、畫好河西上下功夫,致力于“產出一批標志性的成果,扶持一批河西研究的專家,培養一批服務河西的名人”,致力于凝練形成“河西風格、河西氣派、河西精神”。在河西綠洲農業、沙產業、種業等方面貢獻突出;在河西特有礦產資源、中藥材、農業廢棄物利用等方面成績喜人;在河西簡牘、河西方志、敦煌文書、裕固族及西北少數民族研究等方面成效顯著;已形成鮮明的學科優勢和特色。
學校堅持以經典文化打“底氣”,以精品活動養“文氣”,以核心價值立“正氣”,努力建設彰顯河西特色的大學文化。“一院一品”、“一院多品”、國學經典誦讀、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家名人與學生面對面、美麗校園創建等系列活動有聲有色。學校為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成員單位。曾獲全國校園文化優秀成果三等獎。
轉型提升借力發展,學校辦學實力和社會聲譽好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不斷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化、人文化、詩意化、時代化”,構建起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學校領導班子是蘭外連續兩年唯一被省委考核為優秀的班子。學生“公益勞動”26年不間斷,勞動之美“留芳”校園。
學校大力實施“借東之勢,向西發展”戰略,學校與中科院、敦煌研究院、蘭州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了多領域合作。特別是復旦大學對口支援全方位實施,形成了“對口支援+”新模式,得到教育部、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學校主動服務邊疆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提出堅持九年赴新疆實習支教,2017年有1180多名畢業生赴疆就業創業,受到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的贊譽。學校與美國等5所高校、與臺灣4所高校建立了學術合作與交流。留學生教育穩步開展。
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持續實施本科教學工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被列為國家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和特色專業;歷史文獻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等3個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有省級特色專業8個。近5年,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畢業生基礎扎實,發展潛力好,受基層歡迎,涌現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王多成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近5年,畢業生就業率均達90%以上。
學校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有國家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2個、省級科研平臺12個、三甲醫院一所。建有“復旦-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協同發展研究院”、“甘肅省凱源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兩個博士后工作站。學校是甘肅省農村人才教育培訓基地、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全國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甘肅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和鄉村醫生培訓基地。近五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社科基金項目40項,獲國家專利106項;出版著作、教材360部,發表論文2920篇,其中SCI、SCIE來源期刊156篇,CSSCI、CSCD來源期刊312篇。培訓師資、農技推廣等各類人員14259人。15項成果獲省級獎勵,獲省社科成果一等獎、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各一項。精準扶貧工作被評為全省優秀單位。曾獲全國“促進沙產業發展獎”。學報為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培養引進并重,著力破解人才制約瓶頸,培養和造就“師德強、教學強、學術強”的教師隊伍。經過不懈努力,實現了“教授、博士雙過百”,特聘兼職院士4人,有高級職稱教師363人(未含附屬醫院),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人,省級優秀專家4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省級教學團隊6個。聘請74名知名學者為學校兼職教授。11名教授擔任復旦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高校兼職碩導,有200多名教師赴國內外高校進修、訪學。
學校被譽為全省最美校園,總占地面積近4000畝,校舍面積48.13萬平方米,實驗實訓室面積9.06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47億元,圖書館紙質藏書124.5萬冊,電子文獻117萬種。已建成覆蓋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的數字化校園。
學校擁有全省最好的學術中心、教師發展中心等現代化設施。擁有錢學森紀念館、河西走廊生物多樣性館、河西歷史文化館等6個展館。近五年,秦大河、楊玉良等30多名院士、陳平原、馬未都等120多名知名學者來校指導、講學;連續兩年承辦全省高校校長論壇;先后承辦“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祁連山生態與水資源保護論壇”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20多次,是省屬高校舉辦高層次學術會議最多,來校講學的院士、著名學者最多的學校,學校的影響力和聲譽良好,師生對學校的滿意度高。
全校上下全力打造升級版,全力創建絲路名校學校第三次黨代會和“十三五”規劃確立了打造學校發展升級版,全力爭取獲得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絲路名校”的奮斗目標。學校班子團結,教師敬業,學生樂學,干部務實,發展的內外環境向上向好,全校上下正在為建設碩士點,創建“絲路名校”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