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悠久,辦學空間廣闊。學校創建于1934年11月21日,坐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學校前身是廣西省立醫學院,1940年校址遷至桂林;學校創建到新中國成立前,學校在戰亂中六次遷徙校址,四次變更校名;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1月更名為廣西省醫學院;1952年由中央衛生部委托中南衛生部直接領導;1953年4月中央衛生部批準改稱為廣西醫學院;1954年7月由桂林遷回南寧市現址至今;1996年5月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廣西醫科大學。??
學校是是全國建校較早的22所醫學院校之一,是全國最早定點招收外國留學生、港澳臺學生和華僑學生的8所醫學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準的有招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英語授課)留學生資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重點建設的三所大學之一,是廣西醫學教育、醫學研究、臨床醫療和預防保健的中心。??
學校現擁有南寧-校本部、南寧-武鳴校區、玉林校區、國際醫藥教育交流與研究中心(五象校區,在建)4個校區,其中南寧-校本部總用地面積571.2畝,位于南寧市青秀區雙擁路22號;南寧-武鳴校區總用地面積1433畝,位于南寧市武鳴區武華大道武鳴段336號;玉林校區規劃用地總面積900余畝,位于廣西北流市與玉東新區交界處,玉林市教育東路延長線南側、四所二隊東側、南流江西側;國際醫藥教育交流與研究中心(五象校區)規劃用地總面積約351.84畝,位于南寧市五象新區玉嶺路以東、鳳凰路以南、楞仙路以西、玉成路以北。4個校區共占地約3300畝。??
教學機構完善,實踐基地齊全。學校設有19個二級學院、1個教學部,即: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腫瘤醫學院、口腔醫學院、武鳴臨床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學院、全科醫學院、信息與管理學院、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國際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體育部。??
學校現有140個實踐教學基地(含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全科醫學實踐教學基地),13個校外研究生培養基地,1個醫學人文技能培訓基地,22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函授站(其中區外函授站2個,社會函授站6個),5所直屬附屬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第二附屬醫院、附屬腫瘤醫院、附屬口腔醫院、附屬武鳴醫院),1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第三附屬醫院(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第四附屬醫院(柳州市工人醫院)、第五附屬醫院(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第六附屬醫院(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第七附屬醫院(梧州市工人醫院)、第八附屬醫院(貴港市人民醫院)、第九附屬醫院(北海市人民醫院)、第十附屬醫院(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附屬民族醫院(廣西民族醫院)、附屬南寧市傳染病醫院(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附屬柳鐵中心醫院(柳州市鐵路中心醫院)、附屬柳州市人民醫院(柳州市人民醫院)、附屬南寧市婦幼保健院(南寧市婦幼保健院),以及正在建設并準備運營的附屬埌東醫院,其中,“三甲”醫院18所、三級醫院1所、綜合醫院15所、專科醫院4所,第一附屬醫院(2018年獲批國家衛生健康委“首批國家臨床教學示范培訓中心”)、第二附屬醫院、附屬腫瘤醫院、附屬口腔醫院是廣西目前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引領了壯鄉高等醫學教育、醫學科學研究和醫療衛生服務的發展。??
教學科研設施先進,圖書及信息化資源豐富。學校擁有良好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和教學公共設施,學校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是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國家級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考試與考官培訓基地、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臨床實踐技能考試基地、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臨床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是廣西醫科大學集教學、培訓、考核、科研、產學研合作及社會服務多位一體的醫學教育培訓基地,是廣西最大的臨床醫學實踐教學平臺,總面積12000平方米,設備設施2500余臺件,建設有院企合作創新實驗室、智能化OSCE中心、學生及住專培學員臨床基本技能訓練區、專科技能及綜合技能訓練區、虛擬內窺鏡訓練區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統等。學校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23.32萬多冊,電子圖書179.67萬多冊,中、外文電子資源數據庫95個,學位論文670.96萬冊,音視頻58246小時。學校教學科研信息網絡功能優良,“萬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覆蓋全校區及直屬附屬醫院。??
師資隊伍素質高,生源質量好、來源廣。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935人,其中正高職稱599人,副高職稱676人;博士生導師222人、碩士生導師817人;國家“萬人計劃”人選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1人;廣西院士后備人選2人,“八桂學者”及“八桂青年學者”10人,“特聘專家”10人,優秀專家33人,“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4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團隊、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師團隊)以及一批選聘任中華醫學會專業學會常委、委員和廣西醫學會各專業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編委近100人,還有一批優秀人才被選為國家級和省級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人才工程重點培養對象,一批教師獲國家級教學競賽最高獎。??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6743人,其中本科生12257人、碩士研究生3904人、博士研究生(含在職博士)713人、留學生720人,高職高專生9149人(其中校外教學點“2+3”護理專業學生5854人)。博士后在站人員53人,學生來自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港澳臺地區。學校1978年開始招收留學生,至今留學生來源國已達74個,是全國招收東盟留學生數量排名前列的學校之一。??
培養體系完整,學科實力強勁。學校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教育培養體系,現擁有醫學、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等7大學科門類,是國家首批碩士、第二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共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藥學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和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1個、口腔醫學博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1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其中2015年,臨床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獲評廣西唯一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立廣西院士工作站1個。臨床醫學、藥理學與病理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1個、廣西一流學科5個、廣西一流培育學科1個、廣西特色優勢重點學科6個、廣西重點學科9個和廣西臨床重點專科19個。??
專業設置優化,建設成果豐碩。學校現有本科專業28個,分別是:臨床醫學(含5年制、“5+3”一體化)、麻醉學、醫學影像學、醫學檢驗技術、康復治療學、法醫學、兒科學、精神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藥學、臨床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醫學實驗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事業管理、社會工作、英語、翻譯、運動康復、衛生檢驗與檢疫、助產學、健康服務與管理、醫學信息工程、婦幼保健醫學。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臨床、口腔、護理、藥學、公衛、檢驗)、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生物醫學工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廣西本科高校特色專業及實驗實訓教學基地(中心)建設項目8項等一批國家及自治區級質量工程項目;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2門(兒科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學校設有高職高專專業(方向)7個,分別是:醫療美容技術、康復治療技術、醫學檢驗技術、藥學、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衛生信息管理。??
優勢特色鮮明,科技成效顯著。學校在廣西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優勢,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如在區域高發腫瘤防治、地中海貧血防治、血紅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藥物創制研究、肝臟移植、斷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等研究領域。學校現有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國家基因檢測示范中心1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創新引智基地1個,國家聯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1個,南寧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國家高等級病原微生物三級(BSL-3)實驗室1個,中國醫學科學院地中海貧血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3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1個,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廣西重點實驗室8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11個;廣西“2011”協同創新中心4個,廣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廣西工程研究中心3個,廣西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1個;廣西教育廳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創新平臺3個,廣西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1個,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培育基地1個;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團隊6個,廣西人才小高地5個,廣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含廣西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及卓越學者計劃)18個;廣西特色新型智庫13個;廣西生物樣本庫1個。“十二五”以來,學校作為牽頭單位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前期專項項目1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項,國家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69項,項目數和資助額均居廣西高校前列;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ature、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Genetics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SCI論文3377篇,“十二五”以來新增1493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教育部科技獎、廣西科技進步獎、廣西自然科學獎共286項,“十二五”以來新增192項。學校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廣西醫科大學學報》《中國癌癥防治雜志》和《結直腸肛門病外科雜志》3種學術期刊。??
國際交流合作活躍,國際影響力日增。近十年來,學校先后派出優秀教師和科研人員到國外講學、留學、進修、攻讀學位及開展國際學術交流1000余人次;與美國、英國、法國、丹麥、瑞典、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老撾、越南、泰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大學、醫院或醫療研究機構、學術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渠道和合作關系;接待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來校訪問、講學、交流與科研合作1100多人次。組織學生出國(境)開展短期交流近300人次,接收國(境)外學生短期來校交流共200多人次。搭建研究平臺,先后推進生物靶向診治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骨與軟組織再生修復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中國醫學科學院地中海貧血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際中心、聯合實驗室建設,與希臘等“一帶一路”國家及東盟各國簽署多方合作協議,開展“基于多學科團隊學習和循證醫學教育的牙科專業教育平臺”中歐合作項目、教育部“‘絲路1+1’口腔醫學教育援外”等項目,在大健康、海洋藥物資源開發等多方面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并取得了較好成果。定期舉辦面向“一帶一路”和東盟相關國家的高端國際會議,如“一帶一路”國際地中海貧血防治培訓班及學術研討會、中國-東盟國際口腔醫學交流與合作論壇、中國-東盟衛生青年論壇、中國—東盟醫院管理合作論壇、全國再生醫學博士后學術論壇-中國東盟再生醫學國際會議、中國-東盟急診醫學國際高峰論壇(“東盟急診醫學和應急醫學救援高峰論壇”)、中國(廣西)-東盟國際腫瘤精準醫學大會、中國-東盟護理論壇、國際婦科內鏡協會會議等,與“一帶一路”和東盟各國共享科技成果。目前,正在積極籌建中國-東盟醫療保健合作中心(廣西)項目和中國-東盟國際口腔醫學院,預計2020年建成,同時,推進與國家衛健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聯合的中國-東盟醫學人才培養合作單位平臺建設及“一帶一路”醫學人才培養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建設,著力增進學校與東盟地區國家醫療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切實打造東盟醫學留學生首選留學目的地學校。??
人才培養質量好,辦學聲譽不斷提升。學校迄今培養了各層次醫學人才6萬余名,他們已成為引領廣西高等醫學教育、醫學科學研究和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發展的骨干力量。“十二五”以來,本科生每年總體就業率均達90%以上;畢業生參加國家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平均通過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左右,碩士研究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通過率連續4年保持在90%以上;學生先后榮獲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全國總決賽特等獎1次和二等獎2次、全國護理專業本科臨床技能大賽特等獎和二等獎各1次、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金獎、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衛生綜合技能大賽二等獎、第二屆全國口腔院校臨床操作技能大賽二等獎、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來華留學生臨床思維與技能優異團隊獎和最佳團隊合作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二等獎、連續兩屆全國病案信息大賽團體獎單項等百余個全國各類賽事獎項。學校2008年獲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成績;2009年獲“全國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和教育部50所“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1年作為國家正式實施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后的第一所醫學院校通過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全國第三所醫學院校接受并通過教育部護理學專業試點認證;2013年成為教育部、衛計委批準的全國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64所試點高校之一,是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具有典范作用的20所高校之一;2014年以來,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分別獲泰國醫學理事會和印度醫學理事會認證;2015年順利通過教育部口腔醫學專業認證;2017年作為全國唯一一所醫學院校獲得教育部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稱號,接受并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有效期延長至2021年12月;2018年,口腔醫學、藥學獲批增列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口腔醫學獲批增列為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社會工作獲批增列為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全科醫學成為廣西唯一入選國家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2019年,在第三方評估公司(軟科)2019中國最好醫科大學排名中位于第18名,位于國內各省屬醫學院前列。??
夢想起航,未來可期。站在“健康中國”建設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的歷史起點上,全校師生員工按照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的戰略部署要求,秉承“造就本省人才,為本省之用”的優良辦學傳統,牢記“厚德勵志,博學弘醫”的校訓,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以國家發展戰略和廣西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需求為導向,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大力推進學校內涵建設,深入實施“六大戰略”,著力實現“三大突破”,積極創建“雙一流”,朝著“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國內一流地方醫科大學”目標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