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帶來了為什么職業院校的科研薄弱?,希望能幫助到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范文2000字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的是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一、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調研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進行。高職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既是高職產生的背景又是目標指向。在各類高職高專院校中,培養人才是根本任務,教學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學改革是各項改革的核心,提高質量是永恒的主題。高職學校要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作基礎,同時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從事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在當今的職業生活中,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獲取知識、運用知識遠比記憶知識重要,學習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識的數量重要,綜合能力的發展比專業技能的掌握更為重要。只有具備綜合能力的人,才能夠適應變化的環境,把握新的挑戰機遇。因此,高職教育中的能力培養應在培養學生一般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考核,這是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提出的必然要求。
當前,行動領域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積累了行動領域課程建設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行動領域課程的考核模式,對于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克服傳統考核模式考核觀念陳舊落后、考核方式相對單一、考核重結果輕過程、重理論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等主要問題,增強行動領域課程建設成效與專業培養目標的符合性,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現行考核模式存在的弊端,使改革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以《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為例,進行了如下的調研并形成結論,以求為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提供依據。
二、調研具體過程
1.調研目的
了解學生對《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的認識情況;了解學生對《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考核模式的感受及現行考核模式現存的問題。
2.調研對象
2008級食品加工技術專業,已完成《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學習及考核的在校學生。
3.數據分析
(1)課程的認知情況。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對于這門課的接受程度很高,有66%的學生選擇了很喜歡《肉制品生產與控制》這門課,7%的學生選擇了不喜歡。這說明學生了解這門課程對于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的重要性,并且喜歡這門課程設置的學習內容。
對于課程的學習來說,課本和教材仍然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主要渠道,占到72%。另外,與別人的交談,也是專業知識獲得的一個重要來源,占據59%的比例。除了這兩種主要方式外,各種媒體和網絡資源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一種渠道。但是,網絡資源的利用比例為24%,在獲取資料的能力培養上,應加強學生對于網絡資源的運用能力。
有10%的學生認為,《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40%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另有32%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是結合理論、側重實踐的課程。這與高職高專行動領域課程改革的目標相一致,在教學和考核的過程中,要體現出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力、實踐操作的動手能力、完成任務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有84%的學生希望通過《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43%的學生希望拓寬知識面并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25%的學生希望獲得理論知識。這說明學生對于《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能夠為了自己的目標進行主動學習。因此,考核模式也應與這個目標相適應。
(2)學生對于考核模式的感受及現行考核模式存在的問題。從調查結果看,學生更喜歡理解性記憶。知識更新迅速的時代,知識的運用遠比知識的記憶重要,而對于知識的靈活運用,取決于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在教學和考核中,應更注重學生理解性記憶能力的培養。
現行考核模式對于機械性記憶考核和理解性記憶考核比重相當,考核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要求不夠突出。有66%的學生認為存在“考前突擊復習考試成績高于平時理解性學習的考試成績”的不合理現象。這說明現行考核模式不能體現過程能力的考核,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客觀和整體的評價,沒有達到促進學生日常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考核目的,更無法體現考核的公正性。有27%的學生對于現行考核模式表示滿意,但是有59%的學生對于現行考核模式表示不滿,需要改進。
54%的學生認為《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的考核是自身素質與能力的一次檢驗,也有40%的學生認為是對書本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對于考核的認識比較明確,但是現行考核模式中也存在弊端,不能使學生全面了解能力與素質培養的這一目的。因此,考核模式應進行適當改變,應明確體現對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
有60%的學生認為現行考核模式不能體現出對于能力的考核,50%的學生認為機械性記憶的考核過多,34%的學生認為考核手段過于單一,32%的學生認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這說明現行考核模式仍存在很多弊端,沒有完全體現出對于學生真實能力的考核,現行考核模式無法公平、公正、客觀的反應學生的學習情況,將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因此,應建立一套能夠對學生能力、素質給予客觀評價的考核模式。
絕大多數學生認同考核應重在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素質的考核,但22%的學生選擇總結與寫作的水平,說明學生不是很重視總結和寫作能力。這說明學生對于這種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教育教學中,應使學生明確各種綜合能力對于未來工作的重要性,并在考核中予以體現。
三、當前高職院校課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考核主要以書面考試形式為主,不能體現對于學生過程能力的考核,考核不能突出對于學生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重理論、輕實踐
原《肉制品加工技術》課程的考核成績,期末筆試占70%。這種考核模式不適用于行動領域課程培養學生能力的根本要求。
2.重知識、輕能力
在當今的職業生活中,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遠比記憶知識重要,綜合能力的發展比專業技能的掌握更為重要。傳統考核模式不能充分體現對于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客觀評價。
3.重結果、輕過程
期末考試在考核成績中所占比重過大,基本上是“一張考卷定終身”。這使得考核帶有投機性,無法保證考核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對于行動領域課程來說,對于過程的監督又更重于結果。
4.重分數、輕激勵
百分制考核雖然體現了考核成績的精確性,但也使得學生對于分數過分關注,這不僅導致學生對于過程能力的疏忽和輕視,而且由于考分可能帶給學生的挫敗感,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負面影響,不能起到考核對于學生的激勵作用,這就更是得不償失。
在行動領域課程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服務于重在學生職業能力與綜合能力培養的教育目標,在新形勢下改革舊的考核模式,建立適合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全新模式,勢在必行。
(作者單位: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
為什么職業院校的科研薄弱?
職業院校教師科研薄弱的原因主要有科研意識和重視程度不足、硬件條件和科研資源投入力度不足、教師學歷層次不高、教師科研能力不高、缺乏與外界的學術交流和合等。
1、科研意識和重視程度不足:許多職業院校教師更關注教學和技能訓練,沒有形成強烈的科研意識。同時,職業院校的評價機制更看重教學質量,相對輕視科研成果,這也降低了教師進行科研的積極性。
2、硬件條件和科研資源投入力度不足:學校對科研工作重視不足,管理體系不完善,科研經費、設備、平臺等資源不足,這限制了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教師學歷層次不高:教學任務繁重,科研意識淡薄,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培訓。
4、教師科研能力不高:缺乏創新思維和方法,難以與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相結合。
5、缺乏與外界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難以形成科研團隊和學術氛圍。
職業院校介紹
職業院校是指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建立,實施全日制中等學歷教育的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全日制高等學歷教育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含高等學校附屬的高職(專科)學院、中專部、中等職業學校等。
2019年6月5日,教育部發布《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院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總體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
職業學校是學生獲得某種職業所需知識技術技能的學校,簡稱職校。18 世紀末產生于歐洲。19 世紀中葉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有些國家在中等教育階段設立。中國 1922 年頒布“壬戌學制”,用職業教育代替 1904 年頒布的“癸卯學制” 中實業教育的名稱。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包括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包括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如下:
首先,我國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過于陳舊和單一,很多專業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同時,有些院校對于新興專業的設置又過于滯后,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脫節。
其次,我國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培養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高等職業專科教育、高等職業本科教育、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為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培養人才的使命;同時,高等職業教育也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高層次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為專科層次職業教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和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等三個層次的現代職業教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形成了涵蓋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四個層次的相對完整的體系。
2021年,全國共有高職(專科)學校1486所;職業本科招生4.14萬人;高職(專科)招生552.58萬人。職業本科在校生12.93萬人;高職(專科)在校生1590.10萬人。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提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專科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
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
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研究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學位制度。原則上中等職業學校不升格為或并入高等職業院校,專科高等職業院校不升格為或并入本科高等學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學合理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為什么職業院校的科研薄弱?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