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切換]
      大學路 > 高職高專 >高職專業 >正文

      優質高職院校的建設(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范文字)

      2024年05月14日 22:33 | 大學路

      優質高職院校的建設(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范文字)相關內容,小編在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關于優質高職院校的建設(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范文字)信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優質高職院校的建設(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范文字)

      優質高職院校的建設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也開始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是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要想建設優質高職院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確立辦學方向和定位



      優質高職院校應該要以職業技能培訓為核心,開設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關的專業,充分發掘、挖掘不同行業中需求較大的人才,實現工學結合和知行合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真實的市場運作、盡早地融入其中,減少就業的門檻,增加就業的機會。



      二、有效整合資源,優化教學環境



      優質高職院校需要整合各種資源(課程資源、師資資源、班級資源等),使其成為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共同平臺。同時,建立全面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環境上,應該具備符合職業培訓要求的實驗室、創業實訓中心等條件,以促進學生的技能知識應用及實踐能力的錘煉。



      三、營造優良的教育氛圍



      既是高職院校的傳統管理原則,也是當前適應社會變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必須以優質教育教學為中心,在教師科研和教學成果轉化、學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四、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



      完整、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符合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的人才培養體系,在課程設置、評價標準、教學流程、實習實踐等方面下足功夫,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謀求自身發展,為學生實現未來職業規劃鋪平道路。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優質高職院校師資力量雄厚,是保證優質教育的核心。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在聘任教師方面進行創新,開展“以企業為依托的人才造就模式”,與社會資源建立更多宣傳和合作聯系。其次,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評估、獎勵與激勵,持續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六、認識到國家建設教育的重要性



      國家教育事業必須得到高度重視,高等教育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要素,也是推進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建設優質高職院校,就需要進一步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真落實國家教育政策,制定合適的發展策略,積極回應時代要求,推動高職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



      總之



      優質高職院校的建設,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高職院校與企業、*各部門的良好合作。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還要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人才的快速崛起做出貢獻,切實做到“服務為本、質量至上、知行合一、開放創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有了全社會的關注與努力,相信中國優質高職教育事業的未來定會更加輝煌!

      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范文2000字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的是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一、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調研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進行。高職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既是高職產生的背景又是目標指向。在各類高職高專院校中,培養人才是根本任務,教學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學改革是各項改革的核心,提高質量是永恒的主題。高職學校要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作基礎,同時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從事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在當今的職業生活中,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獲取知識、運用知識遠比記憶知識重要,學習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識的數量重要,綜合能力的發展比專業技能的掌握更為重要。只有具備綜合能力的人,才能夠適應變化的環境,把握新的挑戰機遇。因此,高職教育中的能力培養應在培養學生一般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考核,這是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提出的必然要求。
      當前,行動領域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積累了行動領域課程建設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行動領域課程的考核模式,對于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克服傳統考核模式考核觀念陳舊落后、考核方式相對單一、考核重結果輕過程、重理論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等主要問題,增強行動領域課程建設成效與專業培養目標的符合性,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現行考核模式存在的弊端,使改革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以《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為例,進行了如下的調研并形成結論,以求為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提供依據。
      二、調研具體過程
      1.調研目的
      了解學生對《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的認識情況;了解學生對《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考核模式的感受及現行考核模式現存的問題。
      2.調研對象
      2008級食品加工技術專業,已完成《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學習及考核的在校學生。
      3.數據分析
      (1)課程的認知情況。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對于這門課的接受程度很高,有66%的學生選擇了很喜歡《肉制品生產與控制》這門課,7%的學生選擇了不喜歡。這說明學生了解這門課程對于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的重要性,并且喜歡這門課程設置的學習內容。
      對于課程的學習來說,課本和教材仍然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主要渠道,占到72%。另外,與別人的交談,也是專業知識獲得的一個重要來源,占據59%的比例。除了這兩種主要方式外,各種媒體和網絡資源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一種渠道。但是,網絡資源的利用比例為24%,在獲取資料的能力培養上,應加強學生對于網絡資源的運用能力。
      有10%的學生認為,《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40%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另有32%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是結合理論、側重實踐的課程。這與高職高專行動領域課程改革的目標相一致,在教學和考核的過程中,要體現出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力、實踐操作的動手能力、完成任務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有84%的學生希望通過《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43%的學生希望拓寬知識面并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25%的學生希望獲得理論知識。這說明學生對于《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能夠為了自己的目標進行主動學習。因此,考核模式也應與這個目標相適應。
      (2)學生對于考核模式的感受及現行考核模式存在的問題。從調查結果看,學生更喜歡理解性記憶。知識更新迅速的時代,知識的運用遠比知識的記憶重要,而對于知識的靈活運用,取決于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在教學和考核中,應更注重學生理解性記憶能力的培養。
      現行考核模式對于機械性記憶考核和理解性記憶考核比重相當,考核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要求不夠突出。有66%的學生認為存在“考前突擊復習考試成績高于平時理解性學習的考試成績”的不合理現象。這說明現行考核模式不能體現過程能力的考核,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客觀和整體的評價,沒有達到促進學生日常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考核目的,更無法體現考核的公正性。有27%的學生對于現行考核模式表示滿意,但是有59%的學生對于現行考核模式表示不滿,需要改進。
      54%的學生認為《肉制品生產與控制》課程的考核是自身素質與能力的一次檢驗,也有40%的學生認為是對書本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對于考核的認識比較明確,但是現行考核模式中也存在弊端,不能使學生全面了解能力與素質培養的這一目的。因此,考核模式應進行適當改變,應明確體現對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
      有60%的學生認為現行考核模式不能體現出對于能力的考核,50%的學生認為機械性記憶的考核過多,34%的學生認為考核手段過于單一,32%的學生認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這說明現行考核模式仍存在很多弊端,沒有完全體現出對于學生真實能力的考核,現行考核模式無法公平、公正、客觀的反應學生的學習情況,將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因此,應建立一套能夠對學生能力、素質給予客觀評價的考核模式。
      絕大多數學生認同考核應重在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素質的考核,但22%的學生選擇總結與寫作的水平,說明學生不是很重視總結和寫作能力。這說明學生對于這種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教育教學中,應使學生明確各種綜合能力對于未來工作的重要性,并在考核中予以體現。
      三、當前高職院校課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考核主要以書面考試形式為主,不能體現對于學生過程能力的考核,考核不能突出對于學生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重理論、輕實踐
      原《肉制品加工技術》課程的考核成績,期末筆試占70%。這種考核模式不適用于行動領域課程培養學生能力的根本要求。
      2.重知識、輕能力
      在當今的職業生活中,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遠比記憶知識重要,綜合能力的發展比專業技能的掌握更為重要。傳統考核模式不能充分體現對于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客觀評價。
      3.重結果、輕過程
      期末考試在考核成績中所占比重過大,基本上是“一張考卷定終身”。這使得考核帶有投機性,無法保證考核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對于行動領域課程來說,對于過程的監督又更重于結果。
      4.重分數、輕激勵
      百分制考核雖然體現了考核成績的精確性,但也使得學生對于分數過分關注,這不僅導致學生對于過程能力的疏忽和輕視,而且由于考分可能帶給學生的挫敗感,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負面影響,不能起到考核對于學生的激勵作用,這就更是得不償失。
      在行動領域課程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服務于重在學生職業能力與綜合能力培養的教育目標,在新形勢下改革舊的考核模式,建立適合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全新模式,勢在必行。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

      實訓報告個人總結_民辦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發展障礙及對策分析

      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職業教育學校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重要方式。結合本院的實踐情況,分析了在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民辦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一、前言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當前民辦高職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選擇之一,其最大特點在于為學生提供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集生產、實訓于一體,為學校和社會提供技術或服務,實現基于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
      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存在的問題
      許多民辦高職院校一直想將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作為特色發展起來。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卻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高職深化校企合作的新生事物,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在發展中遇到障礙是正常的,只有勇于面對并不斷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問題,才可能持續穩健地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分為如下幾個層面:
      1.發展方向層面
      經濟效益與教學效益難兼顧。經濟效益與教學效益孰輕孰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主要職能是實踐教學。因此,教學效益應擺在第一位,但經濟效益也不應忽視。有經濟效益說明符合市場需求,有其生存的價值,也能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真實企業的區別在于,不能將經濟效益擺在第一位,應更注重其實訓職能。
      增大學生受益面與提高服務質量難兩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學院投資為學生提供校內生產性實訓的場所,理應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受益。但學生中有技術、有服務能力且肯鉆研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若激進追求受益面,必然使技術服務質量和整體能力下降。因此,增大學生受益面和學生技能嫻熟之間需要協調好。
      2.管理監控層面
      管理尺度難把握。對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管理從嚴還是放任發展?管理過嚴過死易扼殺活力,學生參與工作成為敷衍塞責;而放任自流,或許能創造短期經濟效益,又易導致迷失方向、停步不前。如何讓學生有一定的自*,發揮主觀能動性,又對基地進行科學管理,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
      同質競爭有沖突。校內不同生產性實訓基地之間有業務交叉的部分。同質化競爭不但會引起學生之間矛盾,也制約著基地的發展。相互攻擊、詆毀不僅有損整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形象,造成不良影響,也削弱了整體實力。
      設備利用率與財務透明度不高。一方面,學院投入的部分設備未充分或有效利用在專業技能操練上,而是用于游戲、聊天等無關專業技能之事上。另一方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有適量的盈利,但盈利一定要透明化,財務要獨立,不能淪為被少數學生操控賺錢的工具。這兩者都需要加強監控。
      3.教師指導層面
      指導力度不足,師資相對缺乏。目前,教師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指導一般是義務性質,沒有任何報酬,全憑個人責任心,因此在指導力度上也難有定量定性的規定。另一方面,由于是承擔教學外的額外工作,但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師資較難充實,較為匱乏。
      4.學生團隊層面
      學生服務態度、職業道德有待提高。對于從未在真實工作崗位上鍛煉過的學生,服務質量和敬業性更易欠缺,技術水平也有待磨練。部分學生自由散漫、責任心不強,有的學生對待一些真實項目漫不經心,僅僅當成平時的作業完成。這樣遠遠不夠,企業真實項目技術含量高,其要求嚴格細致,需要高度負責、精益求精,敷衍了事是不行的。從長遠計,這些問題會影響整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形象與口碑,影響其可持續發展。
      5.技術成果層面
      (1)技術斷層問題。計算機類實訓技術含量相對較高,除硬件維修相對難度不大,較好突破外,像軟件開發,網站設計之類項目的技術性要求都較高,需要學生有大量實戰經驗才能獨擋一面。問題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培養的學生剛剛技術成熟就馬上面臨畢業,新人又得從頭開始。新老交接的斷層,削弱了基地的技術積累,因而較難形成熟練高效的技術團隊。
      (2)技術成果問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做出的成果,往往沒有進行實時宣傳將品牌與知名度打出去。須知適度宣傳不僅可以樹立良好的形象,更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形象與口碑的樹立是決定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
      三、應對策略與解決思路
      要解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上述問題,需對癥下藥,當前形勢下可以考慮以下解決思路:
      在發展方向層面,學院應立足教學職能、兼顧經濟效益,實時調控。適度的經濟效益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只奔經濟效益,或經濟效益缺乏監控,則會引發私吞利益、職業道德缺失,只重經濟收入不重企業設備與技能的積累等一系列問題。
      在管理與監控層面,應將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內部管理制度化,業務流程規范化,建立長效機制。所有的技術服務都要求實名登記客戶資料,方便進行服務態度和質量效果的*回訪,并記錄在案,作為員工考核的依據。工作區實施視頻監控,防止資產流失,也可對技術部成員進行監督;財務獨立透明,建立財務制衡機制。
      在教師指導層面,應多方設法提高教師參與度,如將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同教學方法改革結合,以教改方式申報學院課題,作為教師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可抽象出項目所涉及的技能,制定技能考核表,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考核評價,此舉有助于加大指導力度,有力輔助教學。
      在學生團隊層面,要制定教學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重驅動的激勵措施擴大學生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可建立證書制度,對技能考核表中達標的同學授予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能達標證書,對優秀學生授予優秀員工證書和經濟獎勵等。同時,完善內部培訓制度,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提升職業素養,提高就業能力。對于個別暗中操控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牟私利,又不遵守制度的學生成員,以較緩和的方式勸退。
      技術與成果層面,要抓好“傳幫帶”,老帶新,一幫一,實現技術沉淀和技術積累的良性循環,以技術促就業。要制定反哺學院的時間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部分利潤用于逐步加強實訓設備的積累,建設實訓硬件和軟件,為師弟師妹們提供更好的實訓條件。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作品和成果以網站、橫幅和其他方式大力宣傳;對出色的學生進行專訪并宣傳,展示積極形象,激發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活力;在學院各級會議或座談中多宣傳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教學實訓職能。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民辦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要通過不斷改進業務流程,規范管理,獨立并透明財務,逐步擴大學生受益面,從制度和運作上確保能通過自身力量改善實訓條件,加強積累,才能實現集實訓、生產、服務于一體的良性運轉。
      參考文獻:
      [1]梁影暉.淺談高校專業培養如何實現以就業為導向[J].廣西輕工業,2009,(02).
      [2]王文蘇.校企聯合辦學的改革與實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02).
      [3]2006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以上就是優質高職院校的建設(高職行動領域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范文字)全部內容了,了解更多相關信息,關注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上一篇: 云南省成人高考大專怎么報名? 下一篇: 云南省成人高考大專怎么報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