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學院

      • 學歷層次:
      • 學校性質:
      • 主要專業:
      • 聯系方式:
      • 院校地址:

        銅仁學院坐落于“中國西部名城”——貴州省銅仁市,其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20年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明德學校(1920-1951)。此后歷經貴州省銅仁師范學校(1951-1978)、銅仁師范專科學校(1978-1992)、銅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1992-2006)等歷史時期。其間,銅仁地區教育學院(原銅仁地區進修學校)、貴州省銅仁民族師范(原銅仁縣師范)、銅仁地區林業教育培訓中心以及銅仁地區苗圃場先后并入。2006年2月14日,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立全日制本科院校,更名為銅仁學院。2010年,獲得貴州省高等學校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資格。2013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15年,整體搬遷至川硐教育園區,實現了“一校一址”辦學目標。同年,躋身于貴州省首批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省級試點高校行列。2016年,增補為貴州省“十二五”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并成功入選全國一百所應用轉型示范校。2017年,教育學獲批為貴州省區域內一流建設培育學科。近年來,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及省級文明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學校占地面積910余畝,建筑面積33.9萬平方米。實驗實訓中心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5億元。館藏紙質圖書92萬冊,電子圖書283.3萬冊。設有10個專業學院,1個研究生院,1個繼續教育學院,1個特色學院(烏江學院)。

        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7939人,專科生895人,預科生526人,留學生225人;有教職工965人,其中,專任教師數56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06人,碩士學位教師380人,教授(含二級、三級教授)89人,副教授280人,“雙師雙能型”教師320人。教師中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省級千創人才1人,國家863計劃首席專家1人,貴州省核心專家1人,省管專家1人,貴州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5人,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貴州省十百千人才4人,省高校科研創新團隊6個,銅仁市市管專家10人,省內外高校專、兼職碩士生導師52人。

        現有國家民委武陵山片區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各1個,貴州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十大創新團隊1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區域一流建設培育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支持學科2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5個,院士工作站及分站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省級科技孵化平臺1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高校工程中心3個,省高校產學研基地5個,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6個,省人文社科基地1個,省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1個。建有梵凈民族文化研究院、梵凈生態研究院、梵凈教育研究院等科研創新平臺28個。

        近年來,我校教師承擔國家級課題39項,省部級課題263項、委托課題124項,獲得專利116項,出版專著104部,公開發表論文3063篇,獲得科研經費5411.18萬元。僅2016年,我校就獲9項國家級項目,資助總金額達222萬元,創歷年新高。在2015年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中,我校獲獎11項,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8項,在貴州省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中名列第1名。在2016年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評選中,我校榮獲三等獎1項,實現了我校在國家級獎項上零的突破。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發展思路,注重國際交流合作。學校先后與200余家行業、企業簽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形成了“校政企協同、產學研一體”的新型利益共同體,先后與50余所國(境)外大學和教育機構實施多元化合作交流。特別是與柬埔寨共建的“柬埔寨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成為了我省與柬埔寨國家教育部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唯一高校。

        時至今日,學校已形成了個性豐盈、特色鮮明的“明德·致用”“銅仁需求·國家標準”“依托梵凈·服務發展”“苦心勵志·追求卓越”四大核心辦學理念,人才培養質量不斷躍升,先后涌現出榮獲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和中國五四青年獎章的學生張蕾、國家紅十字會“愛心大使”和貴州省“感動校園十大人物”稱號的教師李怡凈以及“全國優秀學生干部”王時江等一大批優秀師生,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當前,銅仁學院正在根據“上水平,出特色”的總體要求,按照“山”字型人才培養模式,堅定不移地走“小而精”的內涵發展之路,昂首闊步朝著全面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劈波斬浪,奮勇前行!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