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衛生學校

      • 學歷層次: 中專
      • 學校性質: 中職中專
      • 主要專業:
      • 聯系方式:
      • 院校地址: 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區學成路6號

        學校簡介

        宿遷衛生中等專業學校是2007年經省教育廳批準成立,由宿遷市政府舉辦的衛生類中等專業學校,也是宿遷地區唯一的醫學類院校。學校為江蘇省四星級中等職業學校、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辦學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及學校未來發展的需要,現正積極準備籌建江蘇省宿遷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暨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宿遷衛生分院),為宿遷地區培養更多的高層次醫學人才。學校現建有護理實訓中心和醫學考試中心兩個國家級基地。學校主要承擔三項職能:全日制學歷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職人員醫學培訓。

        歷史沿革

        1958年6月,創建宿遷縣辦“社會主義建設大學"醫護班。

        1975年起,學校先后更名為:“赤腳醫生學校"、“六二六醫科大學"、“衛生進修學校"。

        1984年,經省編制委員會、省衛生廳批準成立宿遷縣衛生進修學校。

        1997年,調整為宿遷市直衛生單位。

        2002年,學校更名為“宿遷市醫學培訓中心"。

        2007年6月,經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廳批準,由宿遷市人民政府舉辦宿遷市衛生中等專業學校,同年于湖濱新區建設新校區。

        2013年,更名為江蘇省宿遷衛生中等專業學校。

        辦學規模

        江蘇省宿遷衛生中等專業學校是經省教育廳批準的公辦中等專業學校,是全市唯一的醫學類院校。截至2019年12月,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63人,兼職教師32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42人,占比15.3%;具有高級職稱53人,占比32.5%;雙師型教師75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市級教學名師3人。生師比達到19.3:1。截至2019年底,學校全日制在校學生3145人;成人繼續教育在校生3000余人。

        學校占地約420畝,建筑面積14.5萬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現有館藏紙質圖書12萬余冊,實驗實訓設備總值達2254.63萬元,生均儀器7000余元。學校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弘德弘醫,篤知篤行"的校訓,弘揚南丁格爾精神,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品德的全面提高。近三年,學生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在95%以上,學業水平測試通過率96%以上,畢業生就業率95%以上,對口就業率87%以上。2019年省護理技能大賽中,學校獲高職、中職兩個一等獎;高職組理論比賽高居全省第一名,實現歷史性突破。

        學校現已建成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護理實訓中心、臨床醫學實訓中心、基礎實驗中心、藥學實訓中心、助產實訓室和圖文信息中心。2012年學校護理實訓中心建成為“中央實訓基地",2015年臨床醫學實訓中心建成為“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考試與考官培訓基地"。 同年,學校創成規模蘇北第一、江蘇第二的“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考試與考官培訓基地(臨床類別)",2019年6月,學校先后通過省教育廳專家的網絡評審和材料評審,獲評“江蘇省優質特色職業學校",護理實訓基地被認定為“江蘇省職業學校現代化實訓基地"。2020年3月,學校護理專業群被認定為“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現代化專業群"。

        專業設置

        學校現開設護理、助產、藥學、農村醫學、康復治療技術等專業,其中護理為主干專業。學校的全日制學歷教育主要有五年一貫制高職、中高職銜接學歷教育、普通中職3種形式。

        學校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宿遷衛校辦學點,招收五年制高職護理、助產、藥學專業學生,五年制高職學生畢業時頒發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的文憑。我校所有畢業生均可參加全國統一的執業資格和職稱考試。

        學校榮譽

        近年來,學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衛健委、市教育局的具體指導下,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取得了可喜成績。學校被評為“省優質特色職業學校",護理實訓基地被認定為“省現代化實訓基地"。學校先后榮獲“技能大賽省賽金牌獎"、“市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市先進職教教科研基地"、“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省職業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省五四紅旗團委"、“省職業學校優秀學生社團"、“省巾幗文明崗先進集體"、 “市五四紅旗團委"、“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綠化模范單位"、“市首批職業教育教科研基地"、“市成人儀式示范學校"等榮譽稱號。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