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院簡介
基礎醫學院成立于2001年1月,前身是基礎醫學部,始建于1959年。學院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基礎醫學4個二級學科),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基礎醫學與生物學各二級學科)。目前,學院負責五年制基礎醫學專業本科和四年制生物信息學專業本科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及根據學校本科教育分段式培養模式,負責五年制和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前三年的培養。學院現有校本科生3201人,博士研究生38人,碩士研究生160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211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導師19人;碩士生導師4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 省級教學名師2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人、閩江學者2人;福建省創業創新人才計劃(百人計劃)人選2人;福建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4人;入選國家級、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2人; 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3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人選1人、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0人;校青年骨干教師9人。
學院下設3個研究中心以及多個省內著名科研機構。擁有1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特色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學科和3個校級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重點實驗室、3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以及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支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有福建省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中央和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3支省級教學團隊,7門省級精品課程。
學院曾獲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三等獎9項;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福建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福建青年科技獎8項;運盛青年科技獎1項。近五年來,獲得各類基金資助139項,其中國家科技重大計劃子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5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3項,教育部博士后基金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34項,省科技廳項目8項,省教育廳衛生廳項目38項,資助省屬高校項目3項,省衛生廳青年項目7項,教育衛生聯合攻關項目5項,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創新項目3項。先后在SCI期刊和國家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40余篇。學院重視與國內外的學術聯系,先后與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臺灣陽明大學、香港大學醫學院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臨床醫學院簡介
第一臨床醫學院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我省目前規模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專業技術人才高度密集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之一。醫院創建于1937年,現有閩南分院、皮膚病性病分院等兩個分院,設有臺胞醫療服務中心和健康體檢中心。醫院本部占地面積105畝,職工2000多人,核定床位2500張,年門診量230多萬人次、年住院病人6萬8千多人次、年手術量3萬7千多臺。醫院科室齊全,實力雄厚,有臨床、醫技科室59個。其中,神經內科為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和福建省中醫、中西醫結合重點專科;神經內科、骨科、神經外科為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神經內科、耳鼻咽喉科為福建省醫學重點學科;高血壓、骨科專業為福建省醫學領先特色專業;神經病學、高血壓、腹部外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專業被福建省科技廳定為優先發展學科。擁有福建省神經病學研究所、福建省高血壓研究所等7個省級研究所。2003年以來,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其中合作1項),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華護理學會一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4項(其中合作2項),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0項(其中合作4項)。近三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4 項(合作 5項),省、廳級科研項目 188 項。先后在國際權威刊物和國家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1108 余篇,其中被SCI錄用的有 119 篇。學院重視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先后與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以及臺灣、香港等地區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省內30多家市、縣級醫院建立友好協作關系。
醫院自1954年被福建醫學院(福建醫科大學前身)確定為附屬醫院起,開始承擔臨床教學任務。1995年成立福建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系,2000年更名為福建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學院擁有臨床博士后流動站,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4個,目前在院研究生近700人。學院設有39個教研室(組),現有教師700余人,其中教授48人、副教授120人;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13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8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名;入選國家級、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5人;福建省優秀專家2名;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1人,福建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人,福建省師德標兵2人,福建省優秀教師3人;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35人,校青年骨干教師68人。承擔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檢驗、影像、麻醉、眼視光、康復等10余個本科專業1000余人的臨床教學任務。擁有內科學、耳鼻咽喉科學、神經病學、眼科學、兒科學、外科學等6門省級精品課程,內科學教研室、眼科學教研室等2個省級教學團隊。
學院擁有近1000平方米臨床醫學培訓中心,是美國心臟協會(AHA)授權的心血管急救培訓中心。配備無線智能模擬人Simman 3G、模擬仿真SIMoneTM分娩模型等國內外先進教學模具,承擔多專業多層次臨床技能培訓、考核工作及承辦各類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班,并按AHA標準開辦BLS和ACLS培訓班。學院代表福建醫科大學分別在2011年、2012年參加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竟賽,獲得第二屆華東賽區團體二等獎和2項單項冠軍、第三屆華東賽區團體一等獎1項單項冠軍、第三屆全國總決賽團體二等獎。2012年被評為福建省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
第二臨床醫學院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系由創建于1881年的英國教會醫院發展而成,是泉州地區現代醫學的發祥地。經過130多年的發展,現為一所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設有鯉城和東海兩個院區,還設有非行政隸屬分院石獅市醫院。醫院編制床位1470張,實際開放1109張,臨床、醫技科室設置齊全,設備精良,實力雄厚,年門診病人百萬人次、收治住院病人近5萬人次、各類手術2萬余臺。
十二五期間,按照一年開好局,三年見成效,五年跨越發展的發展戰略,各學科比學趕超,力求凝練特色,打造品牌,目前眼視光學與低視力康復、支氣管封堵術、心血管疾病的胎兒起源研究等專項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過敏免疫風濕病學、胎兒和介入性超聲、介入呼吸病學、腦卒中篩查、骨質疏松性骨折預防、微創技術、粒子植入、骨科生物力學、PICC等技術處于國內先進水平。風濕病與自體免疫病學是福建醫科大學重點培育學科,醫院是國家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衛生部骨質疏松性骨折二級預防項目協作單位, 是衛生部和中國殘聯認定的低視力康復工程試點單位,是福建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
醫院設有規范的科研平臺(中心實驗室),擁有9個研究室,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課題2項,省、廳級基金項目341項。近年來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57項,發表SCI源論文篇,獲得專利12項。學院重視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先后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荷蘭自由大學、日本山梨醫科大學、日本鹿兒島大學等國外科研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同時還接收港澳臺交流生。
1995年醫院成立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臨床學系,2000年更名為福建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學院現已形成包括博士、碩士和學士等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設有15個教研室,專職教師26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93人,博碩士研究生導師55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和省廳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6人;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5人;校青年骨干教師29人,青年教師代表獲得全國講課比賽三等獎。學院現有4個博士學位點、18個碩士學位點,承擔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麻醉、眼視光、口腔、病理、護理學等本科專業的教學任務,在院研究生、本科生近300人。教學區教學面積5000多平方米,配備有完善的臨床技能中心,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救、護理技能室以及模擬手術室,設有多謀體教室2間、多功能會議室1間,學生宿舍面積達3000平方米,有專門的文體活動場所。
協和臨床醫學院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為創建于1860年的福州圣教醫院與創建于1900年的馬高愛醫院合并而成,是八閩現代醫學的發祥地。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的發展,現為一所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醫院現有開放床位近2200張,年門診病人近190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8萬余人次,開展各類手術7萬余臺。臨床科室齊全,實力雄厚,擁有血液內科、心臟大血管外科、普外科、燒傷外科四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老年病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心臟大血管外科、普外科、燒傷科六個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心血管內科、內分泌內科、胸外科、小兒神經醫學心理學專業等七個專業躋身省內10個首批重點專科與領先醫療特色專業。血液病學專業是我省工程唯一的西醫臨床重點學科。擁有18個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承擔國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教育部、省教育廳、科技廳等大量科研課題,獲得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312項省、部級等科研成果獎,獲得專利13項,近五年發表SCI論文120多篇。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美國、澳大利亞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1995年醫院成立福建醫科大學協和臨床學系,2000年更名為福建醫科大學協和臨床醫學院。在一套班子、兩面牌子的管理模式下,經過多年的深化改革和開拓進取,學院現已形成包括博士、碩士和學士等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教學規模和師資隊伍逐年擴大。設有48個教研室(組),專職教師701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161人,博士碩士生導師126人。有國家突出貢獻專家4人、省部級優秀專家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2人;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和省廳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68人;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44人;校青年骨干教師40人。目前,在讀本科生500多人、研究生400多人。現有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臨床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中西醫結合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3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承擔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醫學檢驗學、麻醉學、口腔、藥學和護理學等本科專業的臨床教學任務。擁有省級精品課程:《實驗診斷學》和校級精品課程:《內科學》、《外科學》、《檢體診斷學》、《兒科學》。設有5個實習教學基地,1個臨床技能培訓中心。2013年,我學院代表福建醫科大學榮獲華東區臨床技能競賽一等獎和全國臨床技能競賽三等獎。
省立臨床醫學院成立于 2001 年 9 月,前身是福建省立醫學專科學校附屬省立醫院,始建于 1937 年。學院現有2個博士學位點, 21個碩士學位點。 1個本科專業。目前在校本科生 282人、研究生214人。學院下設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省急診醫學研究所等省級醫學研究所5個;省心臟介入治療中心、省消化內鏡中心、省微創外科治療中心等省級醫學中心3個;臨床檢驗、急診、高壓氧等省級專業質控中心8個。學院現有兼職教師443人,其中:教授28 人、副教授72人,博士、碩士生導師55人。入選國家級、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5人。2001年以來,獲得科研成果獎82項(省部級二等獎12項、省部級三等獎48項),完成國家級、省級繼續醫學教育70多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4人。近三年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省、廳級基金項目 170余 項。先后在國際權威刊物和國家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194余篇,其中被SCI收錄的有 70余篇。學院重視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先后與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美國蒙山納醫學中心結為友好醫院,與新加坡心胸外科中心、日本沖繩中部病院建立友好協作關系。2004年,又與美國紐約布魯克林醫學中心達成締結姐妹醫院的合作意向,進一步推進國際間交流。
福總臨床醫學院成立于2001年,學院設在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是目前全軍唯一一所陸海空衛勤力量兼有的總醫院。醫院設有53個專業學科,現有國家、全軍、軍區、福建省研究所(中心、基地)26個,其中國家重點學(專)科1個,全軍研究所(中心、基地、重點實驗室)10個,軍區研究所(中心)13個,福建省重點實驗室、基地2個。現有高級職稱人員232人,博士、碩士學位290余人。在國家、軍隊及省級擔任學術職務320余人次,其中國家級副主委1人;全軍級科委1人、副主委8人、常委10人、顧問2人、委員45人;軍區級科委22人、主任委員16人、副主任委員49人。擁有領軍人才3人,全軍級學科帶頭人9人,軍區級、省級學科帶頭人40余人,是第二軍醫大學等8所院校的博、碩士聯合培養點,現有兼職教授、副教授180人,博士生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100人。每年在院博士、碩士研究生200余人、接收軍內外進修生200余人次、承擔近600名本科生臨床見習、實習教學任務。 十一五以來,醫院先后承擔了國家、軍隊和福建省科研項目248余項,經費2500余萬元;獲各類科研成果獎74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9項、福建省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294余篇,出版專著20余部。醫院連續4次被評為全軍為部隊服務先進單位;是國家首批20家、全軍5家數字化醫院試點示范單位;2010年被總部評為全軍后勤訓練先進單位、全軍保障社會化改革先進單位、全軍物資采購改革先進單位。
公共衛生學院簡介
公共衛生學院前身為衛生系、預防醫學系,始建于1959年,是我國高校中早期開設該專業的少數學院之一。學院擁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和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公共衛生碩士(MPH)專業學位授權點。在校生1600余人,其中博、碩士生150余人。
學院現設有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職業與環境衛生學、營養與保健醫學、衛生管理與社會醫學、社區衛生與全科醫學等5個學系和預防醫學實驗中心、公共衛生與全科醫學人才培訓中心、福建醫科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所、福建醫科大學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學院已有福建省重點高校環境與健康、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公共事業管理等7個省級重點學科和預防醫學省級重點教學實驗室,有福建省衛生廳、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30余個校外專業和臨床教學實習基地。學院獲預防醫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預防醫學省級教學示范中心、預防醫學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衛生毒理學等7門省級精品課程和預防醫學、公共管理2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預防醫學專業是福建省2012年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學院現有教職工7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人,博、碩士生導師17名,福建省高校教學名師2人。學院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福建省科技成果二、三等獎30多項。近5年,學院先后承擔國家、省自然科學基金等50多項科研課題,發表科研論文300多篇,其中SCI收錄40多篇,出版專著50余部。學院廣泛參與國際或校際學術交流,與日本長崎大學醫學部、臺灣元培科技大學等建立了協作關系,并每年選送優秀研究生及本科生赴臺交流學習。培養各類中高級預防醫學與全科醫學人才5000余人,為海峽西岸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口腔醫學院簡介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建院基礎為1984年成立的福建醫學院口腔醫學系,前身為1986年設立的福建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門診部。自1997年12月開診后,經過艱苦創業、開拓奮進,現已成為一所集口腔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為一體的口腔醫學專科性醫院。
醫院現有牙科綜合治療椅158張,開放病床位30張,年門診病人近30萬人次。醫院科室門類齊全:設有牙體牙髓科、牙周科、粘膜科、兒童牙科、口腔預防科、口腔頜面外科(包括門診、病房、整形美容等)、種植科、口腔修復科、口腔正畸科、綜合科、特診科、交通路門診部等臨床診療科室,其中牙周病學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口腔種植專業為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科室配備有國內一流的牙科綜合治療椅和先進的口腔診療設備、材料,全方位提供口腔健康的預防、保健、診療等服務。現為福建省口腔醫學會和福建省牙病防治中心的掛靠單位,是福建省執業醫師(口腔類別)技能考試基地、福建省口腔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近年來,醫院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福建省重大科研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廳市級科研課題,獲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省衛生廳科技進步獎3項,以及省青年科技獎、省運盛青年科技獎、紫荊科技創新獎等。近五年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SCI源論文近30篇。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先后與美國、澳大利亞昆士蘭、日本等國外口腔醫學學術界以及北京、四川、武漢等國內一流口腔醫學院校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
2001年9月口腔醫學系更名為福建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在一套班子、兩面牌子的管理模式下,經過多年的深化改革和開拓進取,學院現已形成包括博士、碩士和學士等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教學規模和師資隊伍逐年擴大。設有9個教研室,專職教師7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4人,福建省優秀人才1人,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5人,校青年骨干教師10人。口腔醫學專業為福建省級特色專業,面向全國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并招收港澳臺和外國留學生,目前,在讀本科生近500人、研究生100余人,留學生6人。現有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擁有福建省口腔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和福建省高校口腔醫學重點實驗室。有4個省級精品課程:《口腔修復學》、《牙周病學》、《預防口腔醫學》、《口腔頜面外科學》,2個校級精品課程:《口腔正畸學》、《牙體牙髓病學》。有18個實習教學基地。
醫學技術與工程學院簡介
醫學技術與工程學院成立于2002年9月,下設醫學檢驗系、麻醉學系、醫學影像學系、眼視光學系和康復治療學系。學院現有在校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生1885名。此外,學院擁有臨床檢驗診斷學、麻醉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眼科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等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現有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8門;省級特色專業1個,校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校級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
學院現有專兼職教師286人,其中高級職稱19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福建省優秀教師1人,福建省師德先進個人1人,福建省高校教學名師2人,福建省優秀專家2人,省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5人,博士生導師6人,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6人。學院曾經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三等獎21項、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醫學科技獎二等獎4項、醫學科技獎三等獎5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省衛生廳等課題40余項。在國內外各級雜志上發表論文600余篇。
學院與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教授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渠道。聘請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輸血學系馬庫斯.德科(Markus Dettke)教授、荷蘭自由大學人類運動學專業 G. Meijer博士為學院客座教授,定期來學院交流講學;學院還與臺灣元培科學技術學院、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
學院注重抓好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近三年來就業率均達95%以上,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隨著我國醫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院將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著力加強醫學技術類專業建設,逐步構筑以理為主、醫理相結,具有鮮明醫學技術類專業特色的學科專業發展之路,努力造就更多理論扎實、技能過硬的應用型醫學專門人才,為廣大學子實現醫學夢添磚加瓦。
護理學院簡介
護理學院前身為護理學系,始建于1985年,是福建省高等院校設置的第一個高級護理專業。學院從1999年起招收護理學碩士研究生,2007年開始招收老年護理學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是國內高等醫學院校中為數不多的具備學士碩士博士完整教育體系的辦學機構。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08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2人;成人教育本、專科學生1140人。
學院現有專、兼職教師55人,其中高級職稱39人,中級職稱15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0人。專職教師中88.2%獲碩士以上學位,其中在讀博士2人,校骨干教師4人,學院多次獲得校級、省級和國家級表彰及榮譽稱號。學院設有5個教研室及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配備了國內外先進的護理教學模型,具有整體化、開放式、多功能以及網絡化等教學科研條件,為高層次專業技能教學提供了堅實保障。
2007年以來學院獲得5項國家教育部以及10項省教育廳的教改工程建設項目和成果,在全國護理院校中名列前茅。獲得國家級、省級、廳級各類科研成果獎44項,國家專利技術5項。近3年來獲得教育部基金項目2項、省、廳級基金項目45項,先后在國內外相關刊物發表研究論文300多篇,近3年主編人衛版教材5本、副主編及參編國家級教材22本。與新加坡、菲律賓、芬蘭、瑞典、丹麥、英國、美國、港臺等國家和地區的護理院校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是兩岸四地華夏高等護理教育聯盟創辦院校之一。
學院培養的畢業生連續多年保持100%的就業率,許多畢業生已成為福建省護理學科領域中的帶頭人。隨著社會對高級護理人才需求的增加,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學院秉承精品、精致、精英的辦學理念,不斷進取,以省內領先、國內一流、面向世界為發展目標,努力辦出特色求發展,打造品牌爭一流。以優秀的師資、優質的教學,培養引領未來的杰出護理人才。
藥學院簡介
藥學院成立于2004年5月,前身是藥學系,始建于2000年。學院是一個具有全日制與成人教育等多種辦學形式,學士-碩士-博士等多種人才培養層次,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集教學、科研、開發與社會服務為一體的高等藥學教育機構。設有藥理學系、基礎化學系、藥物化學系、藥物分析學系、藥劑學系、天然藥物學系、生物工程與生物制藥學系7個學系,以及1個省級藥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新藥研究所、臨床藥理研究所、蛇毒研究所和納米醫藥技術研究院4個校級新藥研究機構。現設有藥學、藥物制劑、臨床藥學和生物制藥4個本科專業,其中藥學本科專業為福建省特色專業和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藥理學博士學位授權點、藥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藥學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及福建省高校藥理學重點學科和福建省高校藥學特色重點學科。目前在院全日制本科生數達1100余人和博士研究生16人、碩士研究生180余人,為醫藥行業培養輸送了本科學生2020人和博士研究生29人、碩士研究生195人的藥學專業人才。近5年來,藥學院本科生就業率達96.5%以上。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94人,其中教授及正高級職稱15人,副教授及副高級職稱30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7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39名。師資隊伍中引進福建省百人計劃高層次人才和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各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全國高校優秀骨干教師1人,福建省高校教學名師2人,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2人,福建省首批海西產業人才高地領軍人才1人。
學院以福建省重點高校建設為契機,建設了福建省天然藥物藥理學重點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藥理學毒理學基礎實驗室、福建省生物醫藥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中心(GLP)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實驗室面積近5000 平方米,配備有高效液相-質譜聯用儀、紅外光譜等大型貴重儀器設備,1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41臺,儀器設備總價值達2500萬元,形成了一個集藥物化學、藥理學、臨床前評價為一體的開放式、綜合性、現代化的新藥研究創新平臺。近5年來,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國家專利授權8項;累計發表科研論文350余篇,SCI源期刊收錄論文80余篇;獲得包括國家新藥創制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82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
學院積極與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廣泛的學術合作與交流,并通過成功承辦了第七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第十一屆全國神經藥理學術會議和第七屆全國生物毒素學術會議大型全國性學術會議,2009醫學前沿論壇暨第十一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審稿會,全國高等學校藥學專業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輪規劃教材定稿會議,2011年醫學科學前沿暨第四屆分子靶向藥物研究與應用研討會,以及2012年海峽兩岸天然活性產物學術研討會,擴大學院的影響,增強了與國內外同仁的交流合作。
人文學院簡介
人文學院成立于2006年5月,前身是社科系,始建于1955年,是集全校人文素質提高及專業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學院。學院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教學資源,努力拓展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的新專業領域,成為我省醫務社會工作和醫學心理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
學院現有社會工作和應用心理學兩個本科專業,目前在校本科生680 人。現有專職教師 3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人;校青年骨干教師2人,有力地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學院重視教學條件的建設,不斷為教師和學生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環境。實驗室設施齊全,擁有三個與教學相配套的研究中心: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校女性研究中心、校醫學人文研究中心;擁有臨床心理行為實驗教學中心,下設基礎心理學實驗室、小組實驗室、個案實驗室、心理測評實驗室、生理心理實驗室、沙盤治療室、生物反饋實驗室以及行為觀察與分析實驗室等,為心理學和社會工作課程的教學和專業研究提供良好的物質保證;2003年,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我院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福建省心理咨詢師職級技能鑒定站)。此外,學院還擁有供教師學生專用閱覽室,藏書3萬余冊,期刊50余種。應用心理學和社會工作專業均獲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社會工作專業是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應用心理學專業是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學院注重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近年來,教師承擔各類科研課題32 項,在國內外各種期刊上發表論文230 余篇,其中在國際權威刊物和國家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30 余篇,著述參編學術專著和教材32部。學院在哲學、醫學哲學、醫學美學、醫務社會工作、醫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研究上具有較強的力量,同時注重人文科學同醫學的聯系,注重相關邊緣科學的拓展。學院重視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并與瑞典林奈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雙方互派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學生就業呈現良好態勢。
外國語學院簡介
福建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外語教研室,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2001年更名為外語教學部。學院下設英語系、公共外語教學部、醫學英語教學部、語言教學實驗中心等機構,培養英語專業本科生,承擔全校英語教學及醫師的英語培訓。現為福建省翻譯協會與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常務理事單位。
學院現有教師43名,副教授7人,聘有兼職教授和外籍英語語言專家4人。學院高度重視教師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多次在省外語教學、校教學技能比賽中獲獎。近年獲得福建省人文社科規劃項目1項,福建省教育廳社科研究項目5項及其他各類課題多項,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譯著9部,參與編寫教材和教學參考書8冊,2名教師長期擔任《中華高血壓雜志》等醫學學術期刊的審譯人員。學院擁有數字化語音實驗室7間、多媒體語音實驗室5間、英語錄播室1間、教學學習系統、調頻電臺、優秀碩博論文數據庫及專業藏書三萬余冊。學院教學成果顯著,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多年居省前列,英語專業學生四、八級通過率高出全國平均通過率二十多個百分點,多名學生在多種全國英語競賽中獲特等獎、一等獎。
2007年,經教育部批準,正式設立英語專業,并于2008年開始招生。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核心目標,開設英語語言相關課程,以及商務、醫學方向的課程,學生可在福州市孟超肝膽醫院、福建省立醫院移民體檢中心、《中華高血壓雜志》編輯部、廈門嘉晟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教學實踐基地實習。畢業生可在商務公司、醫療機構、海關檢疫、衛生管理機構、與醫療相關的企業或公司以及學校等從事商貿、翻譯、管理、編輯、教學和文化交流等工作。目前本專業在校生238人,多名學生考取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北大學等院校就讀研究生,繼續深造。